Dravet综合征临床治疗新进展

Dravet综合征临床治疗新进展

作者:刘家雯 操德智 通信作者:操德智,Email:caodezhi888@aliyun.com 作者单位:518038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刘家雯、操德智);515041 汕头大学医学院(刘家雯) 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24):1913-1917.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Dravet综合征是婴幼儿期起病的一种癫痫性脑病,多数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但随着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不断问世,为Dravet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近年来,随着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增多,神经调控术、生酮饮食等方法也被证实对Dravet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现对Dravet综合征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对Dravet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心理损伤的治疗及如何预防和处理Dravet综合征患儿出现癫痫性猝死、癫痫持续状态进行介绍。 关键词Dravet综合征;药物治疗;生酮饮食;癫痫性猝死;癫痫持续状态 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是一种婴幼儿期起病的遗传性癫痫性脑病,既往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SMEI),由法国医师Dravet于1978 年首次报道,之后研究发现并非所有DS患儿都会出现肌阵挛发作,因此国际抗癫痫联盟于2001年统一更名为Dravet综合征[1]。本病发病率为1/40 000~1/20 000,男女比例为2∶1,约占小儿各型肌阵挛性癫痫的29.5%,占3岁以内婴幼儿癫痫的8%[2]。DS患者有以下临床特点:首次发作多见于1岁以内,多以热性惊厥起病,发作持续时间较长;1岁以后出现多种形式癫痫发作和精神发育落后;发作具有热敏感性;脑电图(EEG)早期正常,以后出现全导或局灶放电;70%~80%的患者可发现SCN1A基因突变;多数患者多种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疗效欠佳;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50%的患者智力受到严重损伤,生活自理能力差;本病预后较差,随年龄增长日间发作和肌阵挛发作频率倾向于减少,高热、感染的诱发效应持续存在[3-6]。Sakauchi等[7]调查表明DS病死率为10.1%,其中53.0%出现不明原因癫痫性猝死,36.0%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导致死亡。目前治疗DS的一线药物为丙戊酸(VPA)、托吡酯(TPM);同时可联合使用氯巴占(CLB)、司替戊醇(STP)、左乙拉西坦(LEV)、氯硝西泮等辅助添加治疗[8]。卡马西平、氨己烯酸、奥卡西平、拉莫三嗪、高剂量静脉给予苯巴比妥等用于治疗DS无效,部分患者发作反而加重[9]。近年来,随着新型AEDs,如吡仑西奈(PER)、布瓦西坦(BRV)、大麻二酚(CBD)、芬氟拉明(FFA)等不断出现, DS的药物治疗出现了更多选择[10]。同时随着非药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神经调控术、生酮饮食(KD)等方法也被证实对D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现就DS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 药物治疗 1.1 VPA VPA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线广谱AEDs,对全面性及局灶性发作均有效。在回顾性研究中发现22.2%~48.0%的DS患者VPA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11]。主要不良反应有高氨血症、肝毒性、血小板减少症,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特别是在年幼患儿中。VPA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有明显个体化,与剂量不呈正相关,因此需监测血药浓度。VPA的不良反应是限制其应用的因素之一,未来研究的方向应主要针对如何减轻及预防其不良反应。 1.2 CLB CLB是新型1-5苯二氮?类化合物,该药物抗癫痫机制被认为通过对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的正性异构调节,来调节γ-氨基丁酸能的神经传递,并增加GABA和谷氨酸载体表达。有回顾性研究显示,CLB与VPA及TPM联合治疗DS,有效率达88.88%,平均发作减少73.0%[11]。此外,相关研究表明CLB与STP联合治疗DS时,STP可使CLB水平增加,导致CLB的抗癫痫作用增强,联合使用时应需注意药物剂量[12]。常见不良反应有呕吐、便秘、嗜睡、共济失调、流涎、精神亢奋。CLB与传统苯二氮?类化合物相比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有望成为苯二氮?类药物中首选添加治疗药物,尽管CLB常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癫痫患者并可能有效,但目前其在DS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1.3 TPM TPM是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AEDs,其治疗DS的疗效在很多研究中已被证实[13-14]。Krll-Seger等[15]回顾性评估了36例接受TPM治疗的DS患者,结果显示78%的患者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 and clonic seizure,GTCS)和SE频率减少了50%以上,17%可维持癫痫完全缓解状态至少4个月,表明TPM可用作DS患者的辅助治疗,且TPM在最难治疗的患者中可带来额外的疗效,包括那些对STP疗效不佳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食欲不振、体质量下降。目前还需大量临床对照研究来评估这种药物在DS患者早期应用的疗效及耐受性。 1.4 LEV LEV是新型AED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LEV是毗咯烷酮衍生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结合率低、肝脏代谢少、能快速获得血药浓度和药物相互作用小的特点。其抗癫痫作用主要通过结合突触囊泡蛋白2A(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2A,SV2A)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可选择性地抑制癫痫样突发放电的超同步性和癫痫发作的传播,以此控制癫痫的发作[16]。有回顾性研究表明LEV治疗DS的反应率仅为 11%~30%[11,17]。但,国外有研究指出LEV对认知有广泛的正向作用,特别是对于已出现认知损害的患儿[18]。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乏力、头晕,一般都耐受良好,但其使用可能受到行为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情绪不稳、易怒、攻击性及不常见的抑郁症。目前还需大量临床对照研究评估LEV用于DS治疗的有效率及对患者EEG、智力改善情况,提供临床指导意义。 1.5 STP STP目前主要作为DS的辅助添加用药,STP的功效可能与其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系统,导致其他AEDs血浆浓度增加有关,也可能与其能激活γ-氨基丁酸α3亚单位受体从而抑制神经传递的正调节有关[19]。Inoue等[20]对23例DS患者应用STP进行辅助治疗,在治疗早期GTCS减少超过50%者占61%,晚期48%的患者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表明STP不仅能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且对DS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Cao等[21]在DS小鼠模型中测试STP对热诱导发作的疗效,结果表明在STP可有效控制1月龄小鼠的热诱导发作,但对5月龄以上小鼠无明显效果,添加治疗时对1月龄小鼠可通过抑制CLB代谢而增强CLB的疗效。Wirrell等[22]在美国对82例接受STP治疗的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STP可明显缩短DS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对于避免急诊就诊、SE及由于长期癫痫发作导致的死亡而言意义重大。Chiron和Dulac[23]对500 多例DS 患者应用STP治疗,最后认为STP可能成为治疗DS 的首选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嗜睡、运动失调、食欲不振、体质量增加或减轻等,通过调整其他AEDs或STP剂量后,大多不良反应可减轻甚至消失。STP辅助治疗DS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能否成为DS的一线或单独用药还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其治疗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6 溴化物(Bromides) 溴化物以溴化物盐的形式存在,包括溴化钾、溴化钠和溴化铵。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溴化物作用于GABA(A)受体的氯通道,引起超极化。Lotte等[24]对32例接受溴化物治疗有SCN1A突变的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12个月治疗后,47%的患者发作频率减少≥75%,不良反应通常较少,包括皮疹、嗜睡和食欲下降,并得出结论:溴化物在治疗有SCN1A突变的DS患者中是有希望的。 1.7 CBD 来自大麻植物的衍生物,长期以来被用作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报道表明大麻提取物可减少癫痫发作[25]。近年来,媒体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特别是DS患者大量使用非纯化医用大麻如CBD和四氢大麻酚的益处产生了巨大兴趣[26],但文献中很少有报道评估大麻类在DS中的疗效。其中四氢大麻酚和CBD是最广泛研究的。Devinsky等[27]对25例DS患者进行了研究,他们接受了纯度>99%的纯油基大麻二酚提取物辅助治疗, 经3个月治疗后,总体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了63%,16%的患者癫痫发作完全缓解。不良反应包括嗜睡、食欲下降、疲劳、腹泻、血小板减少症,大多数不良事件是轻度或中度和短暂的,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是SE。多项动物研究表明,四氢大麻酚具有抗惊厥作用[28],但其他研究未能证实类似的结果,其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认知障碍和慢性精神障碍,目前,儿童使用四氢大麻酚没有足够的安全性研究。当前仍缺乏关于含有四氢大麻酚和CBD的大麻产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1.8 FFA FFA是一种苯丙胺类药物,可通过破坏囊泡储存和逆转血清素转运功能而释放5-羟色胺。过去曾被用作抗肥胖治疗的一部分,由于其可能导致的心脏风险(心脏瓣膜疾病、肺动脉高压)曾从市场上撤出[8]。后在比利时的一项FFA治疗难治性癫痫小型研究中,只有2例出现轻度心脏瓣膜增厚,且无进展[28],因此芬兰颁发法令允许将FFA作为试验性AEDs用于难治性癫痫。Ceulemans等[29]报道了12例DS患者在治疗中添加FFA后的临床结果,随访时有10例(83%)患者坚持使用,平均治疗时间为11.4年,有6例(50%)患者在治疗开始或重新开始后 3 d 内即实现癫痫发作缓解,7例(58%)无癫痫发作超过1年。同时从未观察到肺动脉高压,只有2例患者发生瓣膜增厚,均被确定为轻度,临床无意义。这些数据表明FFA对难治性癫痫的积极作用可能超过已知的心血管风险。因此建议使用FFA联合定期临床和心脏随访来治疗DS。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这种药物用于治疗DS的有效性。 1.9 PER PER是一种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突触后AMPA受体谷氨酸活性,减少神经元过度兴奋[30]。这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具有该作用机制的AEDs,适应证为≥12岁患者癫痫局灶性发作的辅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疲乏、易怒、跌倒、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及体质量增加。PER可引起严重精神症状,也有增加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用药时需密切关注。PER的有效性和耐受性已在对12岁以上患有药物难治性癫痫局灶性发作的患者进行的临床对照研究试验中得到肯定的结果[30]。目前尚缺乏有关该药在12岁以下患有难治性癫痫患者及DS患者中应用的研究。 1.10 BRV BRV为SV2A的选择性配体,通过影响突触功能发挥抗癫痫作用。FDA批准用于治疗16岁及以上患者局灶性发作辅助治疗。BRV为LEV的结构类似物,对SV2A的亲和力是LEV的15~30倍,本品易透过血脑屏障,起效迅速,较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动物研究表明,BRV在多种癫痫模型中控制局灶性发作及局灶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的作用显著强于LEV,且对LEV耐药模型也具有控制发作的作用[30]。Ryvlin等[31]和Klein等[32]进行的临床试验肯定了BRV作为成人难治性局灶癫痫发作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静脉给药起效迅速,该药还可用于控制癫痫急性发作。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疲劳、头晕和协调障碍等,其中与嗜睡和疲劳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且早期用药时风险最高。BRV还可导致精神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且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因此,使用此药时应告知患者注意精神系统方面的症状和体征。目前有关该药在16岁以下患者中应用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在DS患者中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VNS是通过躯体性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如致痫灶在重要功能区、无局灶性致痫灶)、手术治疗后无效、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VN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VNS治疗8例DS的研究发现1年后50%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79%,即使有些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不明显,其交流能力和觉醒状态也有所改善[33]。不良反应多为一过性,常见的如声嘶、吞咽困难、咳嗽等,通常可被很好地耐受,并随时间推移而减轻,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睡眠呼吸紊乱。VNS是一种姑息手术,优势是创伤比较小,不用开颅,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虽然无法达到完全控制癫痫发作,但其可减少发作频率或强度,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是设备价格昂贵及与其昂贵价格不太匹配的预后,且VNS治疗是否会改变DS的临床和神经心理学尚需行大量前瞻性对照试验。 KD KD是目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方法之一[34-36]。近年大量报道KD在部分DS 患者中有效。KD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的饮食,脂肪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一般为3∶1~4∶1。目前主要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目标是通过模仿人体饥饿状态,脂肪代谢中产生的酮体作为身体能量的供给源,从而产生抗癫痫作用。Caraballo等[37]对20 例DS 患者予AEDs联合KD治疗,65%的患者坚持1 年以上,77%的患者发作频率降低≥75%,部分患者整体行为和认知能力得到一定改善,并提出KD疗效与性别、年龄无关。Nabbout 等[38]对15 例药物控制不满意的DS 患者加用KD,治疗1 个月时,10 例(66%)发作减少≥ 75%,其中5 例(25%)KD 治疗持续12 个月以上,1 例发作完全缓解,没有患者因出现显著不良反应而停用。Dressler等[11]对32例予AEDs及KD的D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反应率≥60%,KD疗法不仅可降低癫痫发作频率,而且可减少SE及长时间GTCS的发生。一些动物数据表明KD治疗DS患者可能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39]。张静等[40]对46例予KD治疗的DS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KD治疗12周时,19.6%的患者发作完全缓解,34.8%的患者发作缓解≥50%,部分患者的EEG、认知及运动等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认为KD治疗DS患者具有起效迅速,半数患者可有效减少发作、不良反应可耐受等特点,建议对AEDs疗效差的患者尝试KD治疗。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高胆固醇血症、低血糖、骨质疏松、肾结石等,大多都可耐受。定期随诊营养师进行饮食监测和补充微量元素及电解质是必不可少的。临床上大都是在多种药物或VNS治疗无效后才考虑行KD,有研究认为DS确诊早期就应行KD治疗,但KD过程复杂漫长,需严格控制饮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长时间坚持、随访及定期复查各种指标等难点限制了其早期应用[41]。目前缺乏大量临床KD治疗DS的随机对照研究,对其确切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清楚。KD抗癫痫机制迄今未明,未来研究的重点可着重探寻KD的有效成分/代谢产物,为体外研究提供理想的替代物质;为改良KD的营养结构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KD的临床应用。 神经心理损伤 Wolff等[42]对20例DS 患者使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测试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4岁,DS患者有精神运动发育缓慢或停滞,伴精神病或孤独症特征和活动过度;在5~16岁,认知功能维持稳定但仍低于正常水平,而且该研究数据表明癫痫发作的频率可能是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主要危险因素,癫痫发作少(<5次/月)的表现优于发作频率高的患儿,因此DS被公认为是一种癫痫性脑病。当前亦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分析患者的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因为SCN1A突变的类型亦可能是决定癫痫严重程度及认知和行为障碍的重要因素。在接受了更好教育训练课程的患者中,语言技能往往比视觉运动功能更好地保存,行为得到改善。因此,早期精神及行为的教育和训练是有必要的。 Li等[43]对37例DS患者孤独症的发病率和特征,与精神发育迟滞的潜在相关性及临床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例(24.3%)患者符合孤独症标准,35例(94.6%)患者出现精神发育迟滞,确诊孤独症的患者精神发育迟滞程度更重。孤独症患者均表现出言语发育障碍、情感交流障碍、兴趣狭窄。目前对孤独症与DS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有限的,但DS患者中孤独症的高发病率表明需要临床关注,因此除常规抗癫痫治疗外,还应考虑心理干预,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和学习技能。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 不明原因癫痫性猝死(SUDEP)及SE的预防及处理 5.1 SUDEP SUDEP是指有或没有癫痫发作且排除SE的癫痫患者突然的,不可预测的,有或无目击的,非创伤性和非溺死性死亡,且尸检未发现导致死亡的结构性或中毒性原因[44]。Cooper等[44]对100例DS患者进行随访,其中87例有SCN1A基因突变,结果显示59%的患者死亡是由SUDEP引起的,23.5%死于SE引起的急性脑病或多器官衰竭。已知的SUDEP高危因素包括频繁的GTCS、发病年龄早、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癫痫病史长等[45]。Massey等[46]研究发现在癫痫发作过程中脑、心脏和肺功能的改变似乎与SUDEP发生有关。因此,尽可能减少癫痫发作,特别是减少GTCS的频率,是降低SUDEP风险的最重要方法。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持续规律服用适量AEDs;定期复诊;记录癫痫日记,了解发作情况;确定和避免癫痫发作诱因;确保足够睡眠;避免摄入过量酒精;若多种药物治疗均无效,可考虑其他抗癫痫治疗。在癫痫发作时采取以下措施可能会缩短癫痫发作时间,同时可改善呼吸及心脏功能:将患者头身转向一侧、人工呼吸、提供氧气、并在需要时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帮助调整患者在癫痫发作后保持呼吸道打开的体位,并予以一定刺激唤醒患者。另外,Kalume等[47]研究发现植入式起搏器可能是预防某些DS患者发生SUDEP的有效治疗方法。 5.2 SE 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SE指全面性惊厥发作持续 5 min 以上或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超过大多数同种发作类型患者绝大部分发作的时长而无停止征象或反复发作、期间意识状态不能恢复至基线。DS患者在发热或体温正常情况下均可出现SE,但在高热情况下更易出现,且少数患者可演变为难治性SE,多种AEDs效果欠佳[48]。SE是DS患者除SUDEP外的另一个主要死因。SE可导致急性脑病,表现为长时间昏迷,病死率高。田小娟等[49]对412例经历过SE的DS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5%)发生SE后出现急性脑病(昏迷≥24 h),9例(41%)出现呼吸、循环等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13例(59%)出现严重智力、运动倒退,部分患儿经规律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可不同程度恢复,语言及认知恢复较慢,绝大部分患儿智力、运动不能恢复到发生急性脑病前水平,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急性期表现为脑水肿,恢复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脑皮质萎缩。持续癫痫发作会导致脑部神经元的死亡,还可因并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循环衰竭和肝肾功能障碍等加速患者的死亡,幸存者往往遗留多种神经功能障碍[50]。SE需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尽早使抽搐停止并控制其并发症,治疗越早发作越易控制[51]。目前,国内外均认可不论通过何种方式给药,尽早给予苯二氮?类药物(劳拉西泮、地西泮和咪达唑仑)是SE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因劳拉西泮在终止痫性发作及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地西泮,且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更低,国外已推荐劳拉西泮作为治疗SE的首选药物。但目前国内由于药物来源的问题,仍常用地西泮。直肠给予地西泮是SE院外急救的首选,但有研究表明,口服咪达唑仑控制发作的效果较直肠给予地西泮更好,且给药方式更方便[52]。当DS患者高热时应积极降温,若出现癫痫发作超过5 min不缓解,可应用地西泮栓剂,若发作仍不能控制应尽快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救治,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SE的处理流程,尽早终止癫痫发作,确保足够的脑氧供应,维持心肺功能,防止并发症;积极寻找及去除诱因。 综上,DS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单用或合用VPA、CLB、TPM、STP在部分患者中有效,VNS、KD亦是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新型AEDs的提出,DS治疗有了更多选择。大多数DS患者都会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智力低下、生活质量很差,所以高效AEDs及基因治疗的研发刻不容缓,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其治疗与康复的目标不应再局限于对发作的控制及症状的缓解,还需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得到全面改善或恢复,最起码让患者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从而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最后积极预防和处理SUDEP和SE对降低DS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生酮饮食治疗Dravet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生酮饮食治疗Dravet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张静,张月华,田小娟,季涛云,张尧,许小菁,杨小玲,吴希如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期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期别:2016年7月第31卷第7期 文章摘要: 目的 评估生酮饮食(KD)治疗Dravet 综合征(DS)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 年1 月至2015 年11 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采用KD 治疗的46 例 DS 患儿资料,对其临床发作、脑电图(EEG)、认知功能特点进行总结。按照改良的Johns Hopkins 方案配制KD,每天监测患儿尿酮体确保酮症状态,应用 Engel 分级进行发作疗效评估,并评价KD 引入后对患儿认知、语言、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46 例(男25 例,女21 例)DS 患儿KD 治疗至少满12 周,其中29 例(63.0%)完成24 周以上,16 例(34.8%)完成48 周以上。9 例发作完全控制, 25 例发作次数减少>50%,且均于KD 治疗2 周内起效。KD 治疗12 周时,46 例患儿中达到Engel 分级标准Ⅰ级、 Ⅱ级、Ⅲ级、Ⅳ级疗效者分别占19.6%(9/46)、13.0%(6/46)、21.7%(10/46)、45.7%(21/46)。6 例复查EEG 显示背景节律明显改善,发作间期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其中15 例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8 例语言有进步,8 例运动功能有进步。KD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代谢紊乱。 结论 KD 治疗DS 具有起效迅速、半数患儿可有效减少发作,不良反应可耐受的特点,建议对抗癫痫药物疗效差的DS 患儿尝试KD 治疗。 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癫痫药物(AEDs)问世,但多数 Dravet 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对AEDs 治疗反应差,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大量研究显示,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癫痫。近年来,国内已逐渐开展KD 治疗难治性癫痫,然而KD 治疗DS 患儿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总结KD 治疗对DS 患儿癫痫发作、脑电图(EEG)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 年1 月至2015 年11 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进行 KD 治疗的 46 例 DS 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 25 例、女 21 例,33 例(71.7%)SCN1A 基因突变阳性。46 例患儿中位起病年龄为5.5 个月(2~12 个月),均有2 种以上发作形式,其中部分性发作33 例次,强直阵挛发作31 例次,不典型失神发作 19 例次,肌阵挛发作26 例次。31 例有癫痫持续状态病史。所有患儿均有热敏感特点,31 例低热(<38.0 ℃)即诱发发作,其中20 例洗热水澡诱发发作。17 例肌注疫苗后诱发发作。本组开始KD 治疗的平均年龄为46.3 个月(1 岁2 个月至 11 岁 6 个月),治疗前病程平均40.1 个月(5.0~133.5 个月)。 1.2 病例入选标准 入组者均符合DS 的临床特点。具体入组标准: (1)临床诊断DS; (2)曾服用 2 种或 2 种以上抗癫痫药物,经正规治疗后仍发作的患儿,每月发作≥2 次; (3)既往未接受 KD 治疗; (4)家长要求或同意进行KD 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KD治疗 营养师按照改良的 Johns Hopkins 方案配制 KD,仅用 KD 治疗。KD 治疗基本原则: (1)完善相关检查,血、尿、便常规,急诊生化分析,肝功能,血脂,心电图,泌尿系统彩超, 血、尿氨基酸分析; (2)热能约为患儿年龄及理想体质量所推荐总热量的 75%,活动量大的患儿, 热能适当增加; (3)脂肪与非脂肪比例为4∶1,年龄 15 个月以下或肥胖儿童可为3∶1; (4)液体入量应小于生理需要量; (5)补充不含蔗糖、乳糖等的钙剂、枸橼酸钾、维生素,耐受不良患儿可服用生酮粉; (6)患儿需住院治疗7~10 d 以初步适应KD 治疗,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使患儿家属初步掌握KD治疗方法。无需禁食,直接引入KD 治疗。部分年龄<3 岁的患儿酌情经1/4 或1/3 缓慢引入。 1.4 疗效观察 (1)确定KD 治疗对DS 的起效时间: 记录癫痫发作情况,KD 治疗前 1 个月患儿癫痫发作的平均发作次数为基础发作频率。KD 治疗期间,每天监测患儿发作情况,记录患儿发作频率和发作形式变化;监护人记录癫痫发作日志,及时随访,以确定首次出现癫痫缓解的时间. (2)KD 疗效评价:Engel 分级。Ⅰ级:无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Ⅱ级:仅有稀少的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发作缓解90%~100%);Ⅲ级:癫痫发作得到相当的改善(发作缓解50%~<90%);Ⅳ级:癫痫发作改善不明显(发作缓解<50%)。 本次研究以癫痫发作减少≥50% 为有效。KD 治疗第 4、12、24、48 周时分别记录其发作频率及发作类型,确定疗效等级。 (3)评价KD 治疗对EEG 的影响:建议KD 治疗12 周以后的患儿复查4 h EEG,评价背景节律及发作间期痫样放电频率的变化。 (4)评价KD 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观察患儿KD 治疗12 周以上认知功能、语言、运动能力变化情况。 (5) 评估不良反应:通过家长描述患儿一般情况及检验,统计其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 2.1 KD起效时间 本组KD 治疗有效者25 例,均于 2 周内(1~14 d)起效,其中...
阅读更多
癫痫病人的就诊流程

癫痫病人的就诊流程

编著:中国抗癫痫协会 著作:《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 版本:2015年修订版 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文献导读: 本文摘自《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一书。该书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全国主要从事癫痫诊治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中医专家编写、审定的癫痫临床诊疗指南(2015 修订版)。全书共 13 章,分别介绍了癫痫病的定义、分类、诊断、预后,药物治疗、外科治疗, 脑电图和影像学技术在癫痫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癫痫的共患病,就诊流程,综合管理,及癫痫病的中医药诊治供参阅)等。本书可供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基层医师诊治癫痫时作为依据和参考。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且常常需要长期治疗。普通癫痫患者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专业疾病,不仅专业知识上存在着很多困惑, 而且对于很多如何就诊,在整个就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也存在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本章对癫痫的诊治流程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对癫痫患者更好的就医和完成诊治过程有所帮助。 癫痫就医流程 癫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慢性疾病,因此了解其就诊流程,对于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很重要。现列流程图如下: 癫痫患者就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患者的求医就诊其实还是有一些学问的,学会和医生良性互动对于提高诊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癫痫患者就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述如下: 一、就诊前准备 发作观察 仔细观察发作形式,尽可能用手机、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将患者的发作录下来, 这样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录像时要注意,尽量光线充足,晚上应该开灯,患者家属不要遮挡患者,摄像过程中要包括患者全身整体情况、面部以及发生癫痫发作的主要部位(比如抽搐的肢体)的清晰影像。 患者发作时,旁边的亲属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观察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眼睛是否凝视、向哪个方向,头是否扭转、向哪个方向,脸色是否发青、发白、是否口周发紫,是否吐沫或者唾液增多, 肢体有无僵硬、抽搐、是否对称,有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是否非常疲劳、困倦, 肢体是否无力(对称还是不对称),有无呕吐,刚发作后是否说话口齿不清等等。 如果患者是成年人或者青少年,发作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发作后应尽可能记录下发作刚开始或者即将开始时的所有感受或者异常动作、行为等。 辅助检查准备 脑电图:最好在具有脑电图技师和癫痫专业医生资质的医疗单位做,因为阅图者的能力和经验很重要。同时应要求脑电图室尽可能多打印一些原始图,尤其是清醒时的背景、发作时的以及当地医生认为有异常的图,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医生自己看图。脑电图应该是包括清醒以及至少一个完整睡眠周期的图,而且最好是非药物诱导的自然睡眠。 一般癫痫患者常规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空腹血糖检查,外地病人可提前在当地做好这些检查。 二、就诊时的注意事项 总体原则,一定要尽可能让医生充分了解你的所有想法,同时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 如何说病情 家属或目击者应尽可能向大夫仔细描述患者发作的情况,尤其是发作即将开始或者刚开始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异常的感觉、动作或者行为,最先开始出现抽搐的身体部位等,描述发作时的情况,可参加上面的观察发作部分。 还要反映癫痫相关的共患疾病及生活情况,比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还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儿童患者的学习情况,成人患者的工作情况?儿童患者的发育情况?是否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是否有睡眠障碍? 复诊时,还要详细叙述,自上次就诊以来患者发作演变情况以及患者神经精神行为方面的其他任何变化,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等。 就诊时材料准备 带齐所有既往就诊的资料,包括脑电图的详细图、头颅磁共振或者 CT 片子、所有的化验单。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即使复诊也是这样。最好是能够按照时间整理孩子的发作情况和用药情况的书面材料(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文件夹存放),以免在诊室遗忘想要介绍的病情和要问的问题。 打印出准备要问的问题,最好每个问题下面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备记录。 初诊时一般必须患者本人和家属或发作时目击者当面向医师介绍发作表现、以往诊治情况。复诊时,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不适或者病情变化,儿童患者可以由其家属来进行咨询。 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 就诊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切忌自以为是,造成治疗差错。 三、就诊后的注意事项 总体原则,一定要遵医嘱、勤记录、定期复诊。 遵医嘱 拿药后首先就是核对药物和剂型是否正确。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有不理解的重要问题,可以返回诊室询问接诊医生。 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养成记日志的好习惯,主要是记录患者发作的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睡眠、学习、精神行为、饮食、体重等。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 定期复诊 一般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诊即可。癫痫控制良好,没有发作者,可半年左右复诊一次。如果刚开始或者调整剂量,还未达到目标剂量,如果发作没有控制, 但是也没有加重,则应该按照医嘱继续加量、观察; 如果按照医生医嘱治疗,发作不断加重、出现新的发作或者出现不良反应(比如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则应该提前复诊。如果出现快速进展或者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过敏(出皮疹等)或者严重肝功能损害的话,应该尽快就近诊治,因为这些不良反应可以进展很快,少数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复诊需要准备的材料: 病历资料:带齐所有的既往看病资料,尤其是既往看病的病历本和脑电图。 辅助检查:可以在当地复查好血常规、肝功能,必要时复查血药浓度,如果医生另外有医嘱则遵嘱执行。 脑电图复查:如果已经连续 2 年没有发作,复诊前一定要复查一次长程脑电图(>4  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如果最近发作增加,而且近期(3 月内)没有做过脑电图,最好复诊前复查一个长程脑电图(>4 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 生活管理 参加本指南的第十二章-癫痫患者综合管理。 ...
阅读更多
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及SCN1A基因新突变

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及SCN1A基因新突变

作者:王新华,周水珍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 期刊:《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发表时间:2011年2月 文献导读: 分析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并对新诊断患儿进行SCN1A基因筛查, 寻找基因突变。 方法:收集3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 留取例1患儿血样标本, 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 对SCN1A全部外显子进行PCR扩增, 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片段筛查, 对于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有异常的片段利用双脱氧法进行基因测序。利用基因序列分析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 结果:1.Dravet综合征3例患儿的共同表现:均在1岁内起病;初以热性惊厥起病, 1岁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发作形式包括肌阵挛、阵挛、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对药物治疗反应差, 随病程进展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发作间歇期EEG可见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或伴阵发。2.基因筛查结果发现SCN1A基因新突变c.2867T>G, 可导致所编码氨基酸改变(M956R), 经检索(截至2010年11月)尚未见该位点突变报道。 结论:Dravet综合征是以热性惊厥起病但预后差的癫性脑病, 临床应注意与热性惊厥鉴别。Dravet综合征患儿发病与SCN1A基因突变有相关性。 Dravet综合征于1978年由Dravet等首次报道, 1981年被命名为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 2001年国际抗癫联盟推荐名为Dravet综合征 。该病是一种婴儿期发病的癫性脑病, 预后差。该病可见于无癫家族史的个体, 也可以作为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中最严重表型发生。临床以难治性有热或无热惊厥、严重的智力倒退为特点。遗传学研究发现,Dravet综合征是单基因遗传病, 其遗传基因是SCN1A基因。本研究对3例Dravet综合征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对1例新诊断Dravet综合征患儿进行SCN1A基因测序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1, 男, 2岁9个月。因反复抽搐来诊。4月龄起患儿出现抽搐发作, 初为热性惊厥, 现为无热惊厥(具体转变时间家长无法提供), 发作形式有阵挛、肌阵挛、全面性强直-阵挛。至今每月发作10余次, 持续时间1 ~ 2 min至十几分钟, 最长达40 min。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 无发育倒退现象。予托吡酯+丙戊酸钠治疗,未控制发作。30月龄智力筛查结果:智力指数(MI)<52, 发育商(DQ)<48, 智力约为11月龄, 社会适应能力约为15 月龄, 运动能力约18 月龄;次日行睡眠EEG(SEEG)检查。清醒状态:基本电活动变慢, 为4 ~ 5 Hzθ波和一些δ波, 两侧大量尖波、尖慢波、棘慢波呈持续性发放伴阵发, 两前部明显;入睡状态:可见睡眠生理波, 两侧有较多尖波、尖慢波、棘慢波发放伴阵发, 两前部明显,见图1。 例2, 男, 15岁。6个月起病, 开始表现为热性惊厥, 1岁后出现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精神运动进行性倒退。出生时脐带绕颈, 但无明确窒息和抢救史。EEG示两侧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伴阵发,左侧有一放电灶。 例3, 女, 6岁。3个月起病, 开始表现为热性惊厥, 6个月起出现反复快速点头表现,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出生史无特殊。EEG表现为尖慢波、多棘慢波阵发。 1.2 Dravet综合征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起病年龄:1岁以内, 发病高峰为出生后5个月。 (2)起病时多为热性惊厥, 发作形式以阵挛为主;随病程进展, 1 ~ 4岁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 发作形式以肌阵挛为主, 可见不典型失神发作。 (3)发病前精神运动发育正常, 随病程进展, 出现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4)药物治疗反应差。 (5)EEG可见双侧棘慢波发放。 1.3  研究方法 1.3.1 DNA抽提 留取外周血约3 mL, 利用DAN抽提试剂盒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抽提。 1.3.2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 筛查突变片段首先从网上获得SCN1A基因组全序列(http://genome.ucsc.edu), 在PrimerPremier5.0上设计位于内含子内的引物, 对SCN1A的全部26个外显子利用不同的扩增体系条件逐个进行扩增反应。PCR产物通过凝胶电泳鉴定后, 先进行变性复性过程:95 ℃加热3 min, 随后再缓慢冷却50 min以上, 直至温度降至45 ℃, 使之形成异源双链与同源双链PCR产物的混合物。然后将PCR产物的混合物(5 ~ 8 μL)加样到DNASep柱上, 在包含有缓冲液A[ 0.1 μmol· L-1 的醋酸三乙胺(TEAA)] 和缓冲液B(0.1 mol· L-1 的TEAA, 250 mL· L-1的乙晴)的乙晴线性梯度缓冲液中, 以每分钟20 mL· L-1的速度增加缓冲液B的量进行洗脱, PCR产物的混合物将在0.9 mL·min-1的流速下进行分离。对特定PCR产物序列, 其洗脱缓冲液梯度和分析温度将通过WAVAMaker4.0 软件进行预测, 并结合经验进行适当调整。洗脱产物将在波长260 nm下进行检测。 1.3.3 SCN1A基因测序分析 经过DHPLC筛查后, 将色谱图出现双峰或异源峰的片段作为目标片段, 利用双脱氧法进行序列测定。使用DNA序列分析软件DNAMAN进行样品测序结果与GenBank参考序列对比, 寻找突变位点。 结果 2.1 Dravet综合征临床特征 3例患儿的共同临床特点:(1)均在1岁内起病; (2)均以热性惊厥起病, 1岁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惊厥; (3)发作形式可见肌阵挛、阵挛、不典型失神发作等; (4)对抗癫药物治疗反应差, 随病程进展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 (5)发作间歇期EEG可见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或伴阵发,见图1。 2.2  SCN1A基因测序结果 (1)SCN1A基因第9外显子同义突变(c.1212A>G); (2)SCN1A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c.2867T>G), 经核实该突变(ATG>AGG)为错义突变, 见图2,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蛋氨酸(Met)突变为精氨酸(Arg), 即M956R(截至2010年11月国内外文献尚未见该位点突变报道)。SCN1A其他外显子在本研究中未见突变。 讨论 3.1 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Drave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了4种特征性的发作形式, 即婴儿早期热性阵挛性惊厥、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复杂局限性发作, 这4种发作形式在50%以上的患者中均可见到, 且经常发生持续状态。Drave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一般不会出现强直发作, 强直发作的出现基本可作为该病的排除标准 。 临床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期。 (1)早期:2周~ 6个月。主要表现为热性阵挛性发作, 可有强直成分。以不对称性发作为主, 少见全面性发作。发作常持续达10 min, 1/4的患者可发生持续状态。此期3/4的患者以低热为主(38 ℃左右), 剩余小部分为无热惊厥。此期持续6 ~ 8周后发展为无热惊厥。 (2)加重期:此期伴随多种发作形式的发生及严重的神经认知功能倒退。有热和无热惊厥发作、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复杂局限性发作等多种发作形式频繁发生, 常常发展为持续状态。肌阵挛发作通常出现在起病1 ~ 2 a, 但也可以发生的更早, 甚至发生在热性惊厥前。40% ~ 93%的病例可发生不典型失神发作, 常与肌阵挛伴随发生。几乎50%的患者有局限性发作, 且常常继发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各种发作形式均易发展为持续状态。 (3)稳定期:发作可能改善, 但严重的神经精神损害是不可逆的, 常在11 ~ 12岁发生。所以此期虽然发作改善, 但并未停止。 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并应排除代谢性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肌阵挛发作。诊断中应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病例均以热性惊厥起病, 均存在肌阵挛发作, 均存在不典型失神发作,临床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另外,严重的SCN1A基因突变强烈支持Dravet综合征的诊断,但当该基因没有突变时也不能据此排除诊断。 本研究3例患儿均是以热性惊厥起病, 初诊时诊断为热性惊厥, 在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无热惊厥和肌阵挛、不典型失神等多种发作形式, 并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和倒退, 结合其EEG中大量的棘慢波、多棘慢波证实为Dravet综合征。Wolff等强调肌阵挛发作是该病中诊断的基本条件, 但也有学者提出, 并不是所有Dravet综合征患儿均存在肌阵挛发作, 1/4左右的患儿可以无肌阵挛发作。本研究3例患儿均有严重的肌阵挛发作, 其中1例患儿的肌阵挛导致经常性跌倒。 Dravet综合征是与热性惊厥相关的癫综合征, 临床上对于一名反复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 是诊断为典型的热性惊厥还是Dravet综合征,...
阅读更多
SCN1A基因截短突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及截短突变诱导的NMD机制研究

SCN1A基因截短突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及截短突变诱导的NMD机制研究

作者:曾敏怡,导师:廖卫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 文献导读: 本文选自廖卫平教授指导硕士生论文的前沿和综述。原文70页,旨在探讨在SCN1A基因上不同位置的截短突变能否激发无意义密码子介导的mRNA降解(NMD)机制,以及研究NMD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为什么要关注截短突变?截短突变包括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廖教授指导的另一篇博士论文中这样说:“相比错义突变,截短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干扰及影响更为严重,几乎所有的SCN1A基因截短突都会引起相对比较严重的临床表型,如Dravet综合征”,了解致痫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疾病;但关于突变类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科学家们还没有确切的结论,还请大家不要诉诸情绪,理性看待。 囿于篇幅,难免出现断章取义的可能,请感兴趣的朋友后台回复索取原文。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钠通道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控制着细胞的电兴奋性,因此电压门控钠通道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癫痫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的电压门控钠通道由1个α亚基和1个或多个β亚基组成。α亚基是一个大分子蛋白,它包含一个介导离子通过的孔区并且可以在没有β亚基的辅助下发挥钠离子通道的功能。 目前在哺乳动物中9个不同的电压依赖钠离子通道已经被克隆,它们分别由同一家族的9个基因编码(SCN1A-SCN11A)。其中SCN6A和SCN7A表示相同的基因,编码一种非电压门控钠通道。 而电压门控钠通道α亚基由九个基因编码,该基因编码的9个不同亚型,编码的蛋白命名分别为Nav1.1到Nav1.9,由相应基因编码的Nav1.1、Nav1.2、Nav1.3、Nav1.6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其他亚型在周围神经系统、骨骼肌和心肌中表达。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亚型因发育的不同而有不同时、空分布。Nav1.1成为出生后不久即可检测到,并且继续增加至成年。Nav1.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即可检测到,且成年达到最高水平。Nav1.3通常被认为是胚胎亚型,因为出生时其表达高峰,在成年老鼠通常检测不到,但人类在成年一直在较低水平。在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损伤后和一些癫痫鼠模型,其神经系统也观察到Nav1.3的表达。Nav1.6胚胎后期和产后早期阶段表达,而且在成年时高水平表达。 其中SCN1A基因编码的蛋白命名为Nav1.1,Nav1.1主要表达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主要位于神经元的胞体部位,负责整合来自树突的刺激信号,建立动作电位产生和传播的阈值。 Nav1.1是由四个高度同源的结构域(Ⅰ~Ⅳ)通过胞内连接环相连组成,每个结构域含有6个跨膜片段(S1~S6),其中序列保守且富含正电荷氨基酸残基的S4区充当通道激活的电压感受器,当去极化时可导致S4片段跨膜移动,从而引起通道激活。S5和S6之间形成反向平行的β折叠附于孔道内壁,称为“孔区”,这一结构决定对离子的选择性。 4个不同的辅助性β亚基(β1-β4)由基因SCN1B-SCN4B基因编码,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α亚基一般连有β1和β2亚基。β亚基调节通道的门控和细胞的定位。有研究报道在GEFS+家系中发现了编码钠离子通道β亚基的SCN1B基因突变。SCN1B基因也是癫痫的致病基因之一。 突变形式对钠通道功能的影响 Dravet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的癫痫综合征,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明确SCN1A是Dravet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大部分为新生突变,约70%-80%的Dravet综合征患者携带SCN1A基因异常,其中包括:截短突变()、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等多种基因突变形式。 在Dravet综合征患者中,大约50%的SCN1A基因突变为截短突变,由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引起蛋白翻译被提前终止从而生成没有功能的截短蛋白,导致一半的Nav1.1功能丧失,从而引起症状较重的癫痫表型。而错义突变占42%,剪切位点突变占11%。而Catterall等人亦提出在SMEI患者的突变中,超过半数以上是由于提前的终止密码和缺失突变产生钠通道功能丧失。因此,从文献报道可知SCN1A基因的截短突变与Dravet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SCN1A基因截短突变对钠通道功能的影响机制存在两种假设,包括单倍剂量不足和显性负效应。 单倍体不足是指单一拷贝正常基因翻译的蛋白质不足以维持正常功能,是导致人类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基因敲除以及截短突变的SCN1A基因杂合突变小鼠都能发生严重的癫痫提示单倍剂量不足是导致癫痫的原因。另外,McArdle等人在携带SCN1A基因突变c.3608delA的癫痫患者的脑组织中检测到正常表达的SCN1A截短突变mRNA,但没有检测到Nav1.1的截短突变蛋白,提示截短蛋白缺失不是由于RNA的转录水平所致,他们研究结果认为SCN1A基因移码突变所产生的截短蛋白未被发现,说明单倍体剂量不足是该疾病最主要机制。 另一方面,Kamiya等人通过体外研究发现SCN2A的R102X截短蛋白可能通过蛋白骨架相互作用而影响钠通道的功能,对野生型钠通道产生显性负效应。而Kang等人发现在GEFS+患者的GABRG2(Q351X)突变同样具有显性负效应。因此,可以推测SCN1A基因截短突变也可能通过截短蛋白对野生型蛋白的显性负效应而导致癫痫发生。 然而,McArdle等人[9]在携带SCN1A基因突变c.3608delA的Dravet综合征患者的脑组织中没有检测到Nav1.1的截短突变蛋白,所以仍需进一步体外实验提供更多依据。 编者注:显性负性效应学说认为,在两个等位基因中如果一个基因突变,一个基因保持野生型,即使突变的基因完全失去功能,理论上这一对等位基因仍应保留有50%的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突变的蛋白质不仅自身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使正常蛋白质也不能发挥功能,这种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干扰现象称为显性负效应。(信息来源:CNKI知识元)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钠离子通道基因SCN1A突变及其相关癫痫综合征

钠离子通道基因SCN1A突变及其相关癫痫综合征

作者:许小菁,张月华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期刊:《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期别:2011年7月第6卷第4期 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脑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放电所导致。近10年来,国际上已发现许多离子通道编码基因是癫痫的致病基因,故癫痫又被称为“离子通道病”。 编码电压门控Na+通道α1亚单位的基因SCN1A是与癫痫发病相关的最重要的基因之一。SCN1A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轻者表现为预后良好的热性惊厥(FS),重者表现为难治性癫痫。SCN1A基因突变引起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癫痫有:Dravet综合征、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和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MAE)等。 已报道的与癫痫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有300余种。本文重点综述SCN1A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癫痫的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 SCN1A基因与电压门控Na+通道 SCN1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24.3,长81kb,有26个外显子,编码Na+通道α1亚单位。SCN1A基因属电压门控Na+通道编码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还包括SCN2A、SCN3A、SCN7A和SCN9A基因。 α1亚单位作为主体形成通道孔,由200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典型的4×6结构,由4个高度同源的结构域(D1~D4)组成,每个结构域含有6个跨膜区域(S1~S6,从左至右),N端和C端直接朝向细胞内部(图1)。 S4区含5~8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称为"电压感受区";S5和S6间的结构形成反向平行的β折叠衬于孔道内壁,称为"门孔区",Na+经此区而由细胞膜外流入膜内;D3和D4间的细胞内连接环为"失活门"。 α1亚单位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通道中的2个辅助β亚单位的调节,β亚单位决定了Na+通道复合体的亚细胞定位,而且还起到调节电流的作用。β亚单位显著小于α亚单位,仅一次跨膜。编码β亚单位的基因SCN1B突变也可引发癫。由于首先在GEFS+家系中发现了编码Na+通道的β亚单位基因突变,才促使研究者开始关注电压门控Na+通道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电压门控Na+通道存在于大多数可兴奋组织细胞膜上的跨膜大分子糖蛋白,是一种电压敏感性通道,主要具有触发动作电位作用。通道内部传感结构能够感知细胞膜上的微小电位变化,同时也能被S4跨膜区域上的正电荷残基感知,产生去极化,使S4区域的碱性残基朝向细胞外侧。这些变化反过来可引发"活化门"的构象重排,使离子孔传导时间缩短,仅为数毫秒,离子孔即关闭成为"失活门"。任何细微的电压变化对于门控通道的影响都是重大的,进而影响到细胞的兴奋性。 SCN1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综合征 2.1 GEFS+ 是家族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家系中至少有2个以上成员具有GEFS+的表型,GEFS+的临床表型谱广,同一家系中受累成员表现可不同。轻者仅有FS,重者可表现为MAE及Dravet综合征等。 Escayg等首次报道在GEFS+家系中发现SCN1A基因突变。5%~10%的GEFS+家系存在SCN1A基因突变。迄今为止,在GEFS+家系中已发现42种SCN1A基因突变类型,且均为错义突变。 数据库链接地址: http://www.molgen.ua.ac.be/SCN1AMutations/Mutations/Default.cf-m GEFS+家系具有遗传异质性,虽然SCN1A基因是GEFS+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SCN1B和氨基丁酸受体γ2亚单位基因(GABRG2)基因突变也与GEFS+家系发病有关;SCN2A和GABRD基因突变也分别见诸于一个GEFS+家系报道。 分析已报道的20个有SCN1A基因突变的GEFS+家。系(共151例受累者)表型及所占比例(表1),最常见的表型是热性惊厥附加症(FS+),其次是FS或FS+伴部分性发作,其他较少见的表型包括FS+伴失神发作、FS+伴失张力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无热的强直阵挛发作、少年肌阵挛癫痫、MAE和Dravet综合征。 2.2 Dravet综合征 又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MEI),是由Dravet等(1978)首次报道,由于并不是所有癫痫婴儿均有肌阵挛发作,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推荐将SMEI命名为Dravet综合征,并将其归为癫痫性脑病组。 Dravet综合征属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典型病例在病程中出现肌阵挛发作,临床特点: ①均在1岁以内发病,起病高峰年龄为6月龄左右; ②1岁内多表现为发热诱发的全面性或半侧阵挛发作,1次热程中阵挛易反复发作; ③2岁以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惊厥,包括肌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和失张力发作等; ④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 ⑤易发生惊厥持续状态; ⑥1岁以内发育正常,1岁以后出现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情绪暴躁和多动; ⑦部分患儿可有共济失调、锥体束征; ⑧1岁内EEG多正常,1岁以后EEG出现全导棘慢波或多慢波,或局灶性、多灶性样放电; ⑨多数患儿对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差; 部分婴儿病程中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又称为边缘型SMEI(SMEB)。SMEB也具有热敏感的特性,即使患儿病程中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但只要具备SMEI的其他临床特点,也可以诊断为Dravet综合征。难治性儿童癫痫伴强直阵挛发作(ICEGTC)是从SMEI中分离出的症状较轻微的亚型,临床特征与SMEI相似,仅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而无SMEI的其他发作类型,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不明显,其与SMEB的区别尚不明确。 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约80%的Dravet综合征患儿具有SCN1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类型也达300余种,包括截断突变、错义、无义、碱基缺失及重复等,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因无义和框移突变导致蛋白质的截断。这些突变广泛分布于整个亚单位蛋白的C端至N端,包括形成Na+通道孔的重要功能区(S5~6)。SMEB和SMEI患儿的SCN1A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区别,从分子遗传学的水平也证实两者无本质区别,故两者均称为Dravet综合征。 Fujiwara等在10例ICEGTC患儿中发现7例均为SCN1A基因错义突变,与SMEI、SMEB中SCN1A基因突变率接近。Harkin等在2例ICEGTC患儿中发现了1例缺失突变(Q1914fsX1943)。 PCR-DNA测序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的病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已发现SCN1A基因的片段缺失或重复,从单一外显子至整个基因的缺失,在Dravet综合征中的阳性率为10%~15%。采用MLPA的方法还可发现染色体的微缺失,再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验证缺失位置和大小,并且能发现SCN1A邻近基因的缺失。 大多数Dravet综合征患儿为散发病例,约90%为新生突变;仅5%~10%的突变为遗传性突变,但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父母表型正常或较轻(如FS);部分Dravet综合征家系成员,尤其是一级、二级亲属FS和癫痫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约32%的Dravet综合征患儿有FS家族史,12%有癫痫家族史),但除少数基因型相同的单卵双胎和同胞外,Dravet综合征的一级、二级亲属多无Dravet综合征表型,提示Dravet综合征遗传方式可能较复杂,其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Dravet综合征表型亦有作用。近年也发现少数Dravet综合征患儿的父母为体细胞SCN1A基因突变嵌合体,父母可以无症状或表型很轻。用PCR方法对SCN1A新生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儿进行突变来源分析,结果发现80%以上的新生突变来源于父源等位基因。 有研究发现,8%的Dravet综合征病例有SCN9A基因突变,9例SCN9A基因突变中有6例同时存在SCN1A基因突变,分析认为SCN9A可能是SCN1A的修饰调节基因。Depienne等发现SCN1A基因突变阴性的SEMI患儿中,15%的女性患儿有原钙黏蛋白基因PCDH19突变,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Xq22。提示PCDH19基因与Dravet综合征女性患者致病高度相关,此外有1例男性SMEI患者为PCDH19基因突变嵌合体。 2.3 隐源性局灶性癫痫(CFE)、难治性婴儿多灶性癫痫(SIMFE)和隐源性全面性癫痫(CGE) CFE临床特点:具有局灶性癫痫发作形式,单一或多灶性EEG放电表现;患者常表现出轻重不一的智力倒退;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Harkin等在18例CFE患者中发现3例SCN1A基因突变(F1543S、R1596C、R1657H),1例移码突变(F575fsX622)。Okumura等发现1例CFE患者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I1771F)。 SIMFE临床特点:SIMFE可被归入CFE。SIMFE临床表现为1岁以内早发的多变的部分性发作;EEG以大量多灶性放电为主,不伴全面性或双侧同步化放电;随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已在5例患者中发现3种SCN1A基因突变(F575fsSX48、F1543S和F1543S)。 CGE临床特点:可表现为多种发作形式,智力倒退,EEG有全导棘慢波。已发现6例CGE患儿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T226M、A395P、V422E、S626G、M973V和IVS15+1G->T)。 2.4 MAE MAE由Doose(1964)首次报道,故又称为Doose综合征。MAE患者30%~40%有FS或癫痫家族史,少数患儿属于GEFS+家系表型之一,但多数患儿为散发病例。 MAE的临床特点: ①发病前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②7个月至6岁发病; ③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失张力发作、失神、强直、阵挛和全身强直-阵挛; ④常发生癫痫持续状态; ⑤EEG早期正常(或背景有θ节律),之后出现全导2~3Hz棘慢波、多棘慢波,无局灶性放电。 携带SCN1A基因突变的MAE患儿多见于GEFS+家系中。Harkin等在10例MAE散发病例中发现2例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R393C、G1480V)。目前在多数MAE散发病例中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可能与其他基因致病有关。除SCN1A基因外,在已报道的有Na+通道亚单位基因SCN2A、SCN1B及GABRG2突变的GEFS+家系中,也发现有MAE表型。 2.5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癫痫性脑病,多在1岁内起病。表现为痉挛发作,EEG显示高峰失律;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Wallace等在23例West综合征的患儿中,发现1例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E1957G)。 2.6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 是一种严重的癫痫性脑病,占全部癫痫患儿的1%~5%。引起LGS的病因不同,约60%有静止性或进行性病变,属于症状性LGS;30%以上的患儿找不到病因,属特发性或隐原性LGS。LGS与婴儿痉挛症关系密切,20%~30%的LGS是由婴儿痉挛症发展而来,而30%~40%的婴儿痉挛症可发展为LGS。 LGS临床特点: ①多在3~5岁起病; ②频繁、形式多样的癫痫发作; ③EEG显示1.5~2.5Hz慢棘慢复合波; ④智力发育落后,病程常为进行性。 同一患儿可有多种发作形式混合出现,并随年龄增长变化,多表现为开始有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和失张力发作等;以后可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阵挛发作及局灶性发作。强直发作是LGS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发作形式,几乎见于所有LGS患者。Harkin等研究12例LGS患儿,发现1例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R1636Q)。 目前尚无法确定LGS与SCN1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但作为难治性癫痫的一种,SCN1A基因突变为研究特发性LGS提供了新的线索。 2.7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 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与年龄相关的良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其特点为长时间的、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发作。EEG显示多灶性放电,以枕区为主。在1例Panayiotopoulos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该病例为GEFS+家系中的表型之一。 2.8 颞叶癫痫(TLE) 是一类常见的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的癫痫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身性发作或这些发作的混合。EEG可正常,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同步或不同步的颞叶棘波、尖波和(或)慢波。在一个有13例受累者的癫痫家系中,10例表型为FS,3例表型为FS伴TLE,均发现相同的SCN1A基因错义突变(M145T)。在GEFS+家系中,也可出现FS伴TLE或仅表现为TLE。目前还发现一些非癫痫性疾病也有SCN1A基因突变,如家族性孤独症(FA)和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分别各有3例SCN1A基因错义突变报道。 SCN1A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SCN1A基因具有26个外显子,与癫痫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上且很少重复(图2)。 (点击图片看详情) SCN1A基因是Dravet综合征和GEFS+重要的致病基因。SCN1A基因突变类型包括错义、无义、缺失、插入和剪切部位的突变,错义突变仅引起个别氨基酸的改变,而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导致蛋白表达提前终止;剪切部位的突变、大片段的重复或缺失导致碱基重排,引起转录和翻译的异常,使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如,通道功能缺失,统称为截断突变。 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SCN1A基因的突变类型有关,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突变多表现为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导致蛋白翻译的截断,故临床表型较重。 SCN1A基因错义突变导致表型的严重程度与突变发生的区域有密切关系,与Dravet综合征相关的错义突变多发生在编码的核心区(S5~S6),目前在GEFS+家系中发现的SCN1A基因错义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但大多数是在Na+通道核心区域以外的部位(S4~S6外),电压感受区S4突变临床表型可为Dravet综合征或GEFS+。在其他的婴幼儿癫痫性脑病,如MAE、LGS和West综合征以SCN1A基因错义突变居多。 SCN1A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电压门控Na+通道负责控制神经元和其他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α亚单位蛋白编码基因SCN1A的突变可导致Na+通道的功能获得,如持续的Na+内流,也可导致Na+通道的功能缺失,如Na+通道密度减少,激活与失活的电压依赖性改变。 目前通过对人类不同发育时期Na+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发现,α亚单位蛋白高表达于生后7~9个月的海马和颞叶等大脑神经发育关键区域,可能提示与年龄依赖性癫痫的发生有关(如Dravet综合征)。 在绝大多数GEFS+家系中发现的SCN1A基因突变为错义突变,即氨基酸的替换。很多GEFS+表型与Na+通道的功能获得有关,因其引起了通道失活功能的受损,促使Na+持续内流。 在Dravet综合征中,SCN1A基因突变以截断突变多见,导致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蛋白质,引起单倍体功能不足,导致α亚单位功能降低。 SCN1A基因同一位点的不同错义突变临床表型不同,如错义突变R1648H与GEFS+相关,错义突变R1648C与Dravet综合征相关,两者在体外人类突变模型中有相似的Na+持续流量效应,症状轻重差别却较大。说明在错义突变的病例中,调节基因在其致病机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SCN1A基因突变功能研究中,Dravet综合征中SCN1A基因突变常导致Na+通道失活。 Sugawara等将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G979R、N985I、F1831S、R712X,R1407X、R1892X)转入HEK293细胞,通过膜片钳功能研究发现,细胞Na+电流明显减少,通道功能缺失;其中截断突变R712X、R1407X和R1892X可引起单倍体功能不足,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通道活性的完全缺失。Dravet综合征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R1648C与F1661S在体外突变模型中功能获得和缺失同时存在。 目前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上仍没有明确机制能解释SCN1A基因突变与癫痫综合征的相关性,但上述研究将进一步增强SCN1A基因突变作为癫痫综合征致病基因的可靠性。 SCN1A基因突变筛查的意义 自发现SCN1A基因是癫痫的重要致病基因以来,随着对其突变相关癫痫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发现SCN1A基因突变存在表型异质性的特点。SCN1A基因突变最常见于Dravet综合征,80%的Dravet综合征患儿有SCN1A基因突变,对可疑病例早期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某些抗癫痫药(如丙戊酸、托吡酯、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对部分患儿控制癫痫发作有效;但某些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加重癫痫患儿抽搐。由于临床误诊,可能导致选药不当,使患儿癫痫发作加重。尽早对患儿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从而避免因选药不当而加重癫痫发作。 注:原文“痫”为“癎”字。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癫痫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癫痫

作者:周艺综述,罗朝辉,肖波审校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期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别:2015年12月第32卷第12期 文章导读: 接下来,我们将用几篇文章走近神经领域基础医学的大门,探索基因突变会给门控钠离子通道结构带来何种改变,而结构的改变又与癫痫发作及共患病有怎样的关系。放轻松,这些内容刚看的时候会有点辛苦,但带着前所未有的求知欲多读几次,门控钠离子通道也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癫痫是一种以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按照病因学分类可以分为遗传性癫痫和结构代谢性癫痫,遗传性癫痫是指一类自限性的癫痫综合征,大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结构代谢性癫痫则指由明确的结构性或者代谢性的病因所导致的癫痫。 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与癫痫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中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或Nav)在动作电位的产生以及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对膜电位变化的敏感性和产生动作电位的快速性所决定的。目前的研究发现,许多癫痫综合征都与Nav的基因有关,本文就Nav的基因与癫痫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Nav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身的可兴奋细胞如骨骼肌、心肌和神经细胞中的跨膜蛋白,由一个α大亚基和两个β小亚基构成。 α大亚基是功能性亚基,大约由2000个氨基酸构成,在遗传上高度保守。每个α亚基都有4个同源结构域(DI~IV),这4个结构域互相连接形成的一个中空的可供钠离子通过的孔型通道,其中连接Ⅲ和Ⅳ的一胞内袢环跟离子通道的失活有关。每个结构域都由6个α螺旋跨膜片段(S1~6)构成,其中S4有着类似电压传感器的作用;S5~6之间的存在一短的氨基酸片段,这一片段决定离子通道的选择性。 哺乳动物的α亚基有9种不同的异构体,由不同基因编码(Nav1.1/SCN1A、Nav1.2/SCN2A、Nav1.3/SCN3A、Nav1.4/SCN4A、Nav1.5/SCN5A、Nav1.6/SCN8A、Nav1.7/SCN9A、Nav1.8/SCN10A、Nav1.9/SCN11A)。SCN1A~3A基因均位于2q23~24区。 α亚基连接有1个或者多个β亚基,β亚基为一跨膜片段,胞外有IgG样胞外袢环,胞内有C-端。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α亚基在细胞膜上的分布、调控通道的电压门控性和动力学性质等方面。同时,β亚基还具有粘附分子的功能,通过与细胞外基质结合调节细胞的迁移。 现在已经克隆出了4种不同的β亚基,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β1/SCN1B、β2/SCN2B、β3/SCN3B、β4/SCN4B)。 研究发现,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存在单独表达的α亚基,并且具有钠离子通道的活性,但β亚基却只有通过跟α亚基结合才具有钠离子通道活性,故现在对于Na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α亚基的研究中。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与癫痫 Nav1.1、Nav1.2、Nav1.3、Nav1.6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前认为Nav1.5只特异性的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近年来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中也有着广泛的表达。Nav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与癫痫密切相关,概述如下。 2.1 SCN1B与癫痫 第一个发现的与癫痫有关钠通道基因是SCN1B,1998年,Wallace等报道了在癫痫伴热性惊厥叠加综合征(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的一个家系中发现了β1亚单位的突变。 连锁分析将基因位点定位与染色体19q13.1,对位于此区的SCN1B基因进行筛查,发现了第3外显子的点突变C387G,这使β1亚单位的胞外结构域发生了C124W的突变,从而破坏了维持蛋白结构域的二硫键,β1的功能发生缺失。 2009年,在一Dravet综合征患者中发现了SCN1B的突变(p.R125C),此患者是纯合突变,故推测这个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突变,这是一个功能性的无义突变,通过功能基因的失活可以导致该综合征的发生。 2012年,Ogiwara等通过对67位Dravet患者的基因筛查,又发现了一个SCN1B基因的纯合突变(p.I106F),当异亮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由于苯丙氨酸有较大的苯环,故影响了β1亚单位和细胞外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神经细胞的高兴奋性。 Brackenbury等研究发现,SCN1B基因敲除的大鼠在出生后10d即可以表现出严重的自发痫性发作。与正常大鼠相比,敲除SCN1B的大鼠在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中出现了异常,故推测由SCN1B基因突变引起的GEFS+很可能跟神经细胞异常的增殖、迁移有关。 2.2 SCN1A与癫痫 在所有编码Nav的基因中,SCN1A与癫痫有关的基因突变的数量是最多的,同时SCN1A也被认为是与癫痫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 在众多与癫痫相关的疾病中均有报道:Dravet综合征(DS)又称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infancy,SEMI),大约85%的DS患者有SCN1A基因的突变,SCN1A基因突变最常见(大约70%)的显型也是DS。 在DS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是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其次是错义突变,缺失突变和剪接位点的突变少见。同时,Nav1.1的C-端、跨膜段、胞内段和N-端都可出现SCN1A基因的突变。 边缘型SEMI(borderline SEMI,SEMB)是一种临床表现类似于SEMI的癫痫综合征,对于那些SEMI的诊断依据不足的患者就可以诊断为SEMB。由于SEMB患者的数量较少,故在这些患者中发现的SCN1A的基因突变也较少,其中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有蛋白截断突变、错义突变。 2000年,Escayg等首次报道了在GEFS+家系中发现的SCN1A基因的突变。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与GEFS+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都是错义突变,与DS患者的基因突变不同的是,GEFS+患者SCN1A的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Nav1.1的胞内段。大约5%~10%GEFS+家系中可以发现SCN1A基因的突变。 上述一系列突变都是通过影响钠通道的功能,导致其在复活或者失活阶段出现异常,从而出现痫性放电。由于Nav1.1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表达明显高于在兴奋性神经元中的表达,故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选择性Nav1.1激动剂在癫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2.3 SCN2A与癫痫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infantile seizures,BFNIS)是一种介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S)和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S)之间的一种癫痫综合征,同时也是SCN2A突变最常见的一种表型。 目前已知的SCN2A的突变类型绝大部分为错义突变。Heron等报道了1例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的BFNS患儿的基因拷贝数目的变异,SCN2A基因刚好位于此突变区,这种基因拷贝数目的变异扩大了SCN2A基因的突变谱;SCN2A的基因突变(N1001K)也可存在于BFIS的家系中,这也表明BFNIS和BFIS在临床表现上是有重叠的。首次在GEFS+患者中发现的SCN2A基因突变是一错义突变(R187W),由于第187位的高度保守的精氨酸变成了色氨酸,从而导致了此综合征的发生。 2009年,Shi等在3名Dravet综合征的患者中发现了3个SCN2A基因的突变位点,其中两个同时合并了SCN1A基因的突变,另一个则没有合并SCN1A基因的突变,这一患者有新发的SCN2A基因的错义突变(c.3935G>C:R1312T),突变的区域位于DIII结构域的第4段跨膜区,而这一区域有着电压传感器的作用,故此突变通过影响Nav1.2的功能导致该综合征的发生。 由于SCN2A的转基因大鼠Q54(GAL879-881QQQ)在海马区域存在有神经元的丢失以及胶质细胞的增生,因此被认为是研究中央颞叶癫痫的理想模型,故猜想Nav1.2的改变是否可以导致家族性中央颞叶癫痫,但是通过对57名家族性中央颞叶癫痫患者的基因进行关联分析却否定了这一猜想。 2.4 SCN3A与癫痫 SCN3A基因突变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08年,Holland等在隐匿性儿童部分发作的患儿中发现了K354Q这一突变,突变位于DI结构域的S5~6之间的连接区域,而这一区域决定了离子通道的选择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此突变增高了Nav1.3的持续性电流,降低了动作电位的阈值,同时导致了自发发作和阵发性去极化漂移。 最近,Carlos等在儿童局灶性癫痫患儿中发现了4种新发突变(R357Q、D766N、E1111K和M1323V),其中,R357Q这一突变使电流密度明显减少,E1111K这一突变则增加了持续性的钠电流,通过电生理学进一步得知,这4种突变在缓慢的去极化电压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异常的电流激活,从而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阈值,最后导致了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网络的形成。 在自发性癫痫大鼠(spontaneously epileptic rat,SER)的海马区域,可以发现Nav1.3较正常大鼠表达上调,虽然其上调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一结果表明SER海马区域Nav1.3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2.5 SCN5A与癫痫 2009年,Aurlien等在1例伴有长QT综合征的癫痫患者中检测到SCN5A基因的突变(p.R523C),这一突变使高保守区域的碱性的精氨酸变成了中性的半胱氨酸,但是癫痫和此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2013年,Parisi等在伴有Brugada综合征的癫痫的家系中发现了一个SCN5A基因的无义突变(p.W1095X,c.3284G>A),而这一突变被认为与心脏及脑部的病变有关。 2.6 SCN8A 与癫痫以前关于SCN8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疾病与运动障碍性疾病中,2007年,Martin等通过对两种SCN8A基因突变大鼠(SCN8Amed、SCN8Amed-jo,均属无义突变)的研究发现,这两种大鼠均表现出阈电位值的升高,即对癫痫的易感性降低。 2009年,Hal等在电点燃大鼠癫痫模型中发现,点燃成功的大鼠海马CA3区的Nav1.6表达增高,同时,SCN8A基因突变大鼠(SCN8Amed)则不易成功点燃,这就说明Nav1.6能增强海马细胞的兴奋性,在癫痫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之后,Veeramah等人的研究也表明,Nav1.6的活性增高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增加。 近两年来,通过对散发病例的基因测序可以发现,在早发型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OEE)的患者中,可检测出若干SCN8A基因的突变。故SCN8A与癫痫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癫痫的病因复杂,兴奋功能与抑制功能的病理性失衡被认为是其中主要的发病机制,而离子通道则是体内兴奋性调节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神经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的发展,VGSC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上许多的抗癫痫药物都是以钠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故通过对这一靶点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伴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伴SCN1A突变的Dravet综合征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作者:刘晓蓉 赖锦星 刘柳 余璐 孙辉 舒江红 黎冰梅 廖卫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神经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和教育部神经遗传和离子通道重点实验室 期刊:《实用医学杂志》 期别:2016年第32卷第11期 文章摘要: 目的 对Dravet综合征误诊误治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对在我院近3年就诊经SCN1A基因检测确诊的Dravet综合征患者的病程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是否曾被误诊为其他癫痫综合征并使用钠通道阻滞剂错误治疗分为诊治正确组和误诊误治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共收集Dravet综合征患者35例,其中误诊误治组14例,误诊率为40.0%,被误诊为症状性局灶性癫痫最为常见。误诊误治组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为(5.50±3.56)个月,平均确诊年龄为(83.57±105.62)个月。误诊误治组脑电图异常的比例、以部分性发作起病的患者比例、起病最初1年中发作频率、以无热发作为起病形式的患者比例、出现持续状态和簇集发作的患者比例均高于诊治正确组,但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误诊误治组中确诊前就有生长发育迟滞且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诊治正确组(P=0.005,P=0.002)。 结论 Dravet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被误诊,最常被误诊为症状性局灶性癫痫。确诊前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伴有生长发育迟滞是其被误诊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及时进行基因筛查以协助鉴别诊断。 Dravet综合征是1978年由DRAVET首次报道的严重癫痫性脑病,发病率为1/40000~1/30000,具有肌阵挛、偏侧阵挛、不典型失神、强直-阵挛等多种发作形式,伴有语言、运动发育迟滞或倒退,对发热敏感,治疗效果差。 目前已知该病是由SCN1A和PCDH19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癫痫,其中,67%~86%的患者具有SCN1A基因突变。由于其病情严重、表型复杂,疾病早期往往被误诊,并使用错误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从而导致医源性病情加重。 本研究对经SCN1A基因检查后确诊为Dravet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误诊误治的原因,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经SCN1A基因检查确诊为Dravet综合征的患者。Dravet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DRAVET的标准,包括: (1)1岁以内起病; (2)早期发育正常; (3)发作常为发热诱发,有热敏感性; (4)有多种发作形式: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等; (5)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全身或半侧阵挛发作; (6)起病后逐渐出现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可出现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 (7)脑电图1岁以前正常,起病后渐出现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局灶性、多灶性癫痫样放电; (8)多种抗癫痫药物疗效差。 1.2 SCN1A基因筛查 经过充分知情同意后,用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外周血2mL,根据Ensemble检索的基因序列设计26对外显子及其编码区引物,采用PCR扩增和一代测序法进行SCN1A基因筛查,并对发现SCN1A突变的患者,抽取父母外周血验证突变来源。只有SCN1A基因突变筛查阳性的患者才纳入分析。 (检索地址:http://asia.ensembl.org) 1.3 分组 对于经过临床和基因诊断确诊的Dravet综合征患者,回顾其诊治过程,根据患者在确诊前是否曾被误诊为其他癫痫综合征并错误地使用钠通道阻滞剂(包括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治疗分为诊治正确组和误诊误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导致误诊误治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信息 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3年间,经临床和基因诊断确诊Dravet综合征患者35例,其中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5±7.72)岁,平均起病年龄(6.28±3.7)个月,平均确诊年龄(66.91±83.68)个月(1~336个月)。 2.2 误诊误治病例特征 在35 例Dravet 综合征患者中,有14 例(男3 例,女11 例)患者曾被误诊误治,占40.0%。其中被误诊误治为症状性局灶性癫痫9 例,Lennox-Gastaut 综合征(Lennox-Gastautsyndrome,LGS)4例,Doose 综合征1 例。 经过SCN1A基因检查后确诊,其中11 例为新生突变,1 例为父源性突变,1 例为母源性突变,1 例未能确认突变来源。7 例为无义突变、5 例为错义突变和2 例剪切位点突变。 在误诊误治的患者中,平均起病年龄为(5.50 ± 3.56)个月,而确诊年龄为(83.57 ± 105.62)个月,其中确诊最晚的1 例患者为28 岁。 尽管病程中绝大多数误诊误治患者的发作与发热关系密切(11/14,78.6%),但有5 例(35.7%)患者首次发作时并无发热。 从起病形式上看,以部分性发作起病的为7 例,占误诊误治患者的50.0%。起病最初1 年内发作3 次以上的13 例,占92.9%(13/14)。71.4%(10/14)的患者曾经有过癫痫持续状态或1 d 内簇集发作史。3 例患者有明确的围产期缺血缺氧,占15.0%(3/20)。 42.9%(6/14)的患者在确诊前就已经表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迟滞,包括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智能障碍。9 例患者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包括共济失调7 例,Babinski征阳性4 例。 有近一半(46.2%,6/13)的患者在影像学上有结构性损害,其中颞叶萎缩(包括一侧海马萎缩1 例,双侧海马萎缩2 例,弥漫性脑发育不良1 例,脑白质异常信号2 例)。 误诊误治的患者中,脑电图异常表现以局灶性异常为主,占78.6%(11/14),包括局灶性、多灶性癫痫样放电和局灶性慢活动。 2.3 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对诊治正确组和误诊误治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发作均与发热有密切相关性,约20%的患者有热性惊厥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异。 误诊误治组患者以下因素虽高于诊治正确组,但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括:确诊年龄、脑电图异常的比例、以部分性发作起病的患者比例、以无热发作为起病形式的患者比例、出现持续状态和簇集发作的患者比例、有围产期异常的患者比例、起病最初1 年中发作频率> 3 次的患者比例。 而误诊误治组的患者中确诊前就有生长发育迟滞且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的患者明显高于诊治正确组(P = 0.005,P = 0.002)。见表1。 2.4 误诊误治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6岁半。因发作性抽搐6年多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个月大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呆,呼之不应,持续十余秒好转,频率为1~3次/d,未诊治。于6月龄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热惊厥,表现为发呆,几秒后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持续1min左右缓解。 于外院诊断为局灶性癫痫,予丙戊酸口服液20 mg/(kg·d)治疗。于12月龄出现首次高热惊厥, 且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住院治疗。加用托吡酯3 mg/(kg·d)治疗,仍反复在发热或不发热时出现上述抽搐发作,约1次/月。 于外院停服上述2种药物,改服左乙拉西坦20 mg/(kg·d),发作增多至2次/月,而后改服奥卡西平30 mg/(kg·d),患者出现突发全身抖动,数次每天。而后加服拉莫三嗪5 mg/(kg·d),上述发作无明显好转。且出现头向一侧偏转,一侧肢体抽搐,时左时右,持续数十秒缓解,7~8次/月。 于外院做EEG,提示双额长程高幅delta活动。减停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改服丙戊酸口服液30 mg/(kg·d),发作减少至2次/月。 后再次加服拉莫三嗪,发作再次增加,而于5岁龄来我院就诊(治疗过程及对药物反应见图1)。 既往:患者母孕期间无异常,出生时曾有窒息抢救、缺血缺氧性脑病史。查体:语言发育落后,5岁仍不能讲完整的句子。重度智力低下(韦氏智力测试IQ为34分)。左侧上下肢轻度共济失调,左侧Babinski征阳性。余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考虑诊断为Dravet综合征,发作类型为:非典型失神发作、偏侧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 复查EEG为:双侧额叶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图2)。头MR可见双侧海马萎缩。SCN1A基因检查结果为新生突变c.1870C>G,p.Gln624fx(图3)。 经调整治疗方案为丙戊酸钠30 mg/(kg·d)、托吡酯3 mg/(kg·d)、氯硝安定0.025 mg/(kg·d),患者发作明显减少至1次/3~6个月,且均在发热时出现;语言能力明显改善。 讨论 Dravet综合征病情复杂且严重,在临床上常被误诊。而错误的诊断又导致错误的治疗,如使用钠通道阻滞剂类的抗癫痫药物,则导致发作增加。所以对误诊误治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提高诊治水平以及遗传咨询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Dravet综合征患者被误诊误治的比例高达40.0%。被误诊为多种癫痫综合征,包括症状性局灶性癫痫、LGS、Doose综合征等,其中以误诊为症状性局灶性癫痫最为常见。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部分性发作治疗的经典药物(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也常被使用。 本文中所介绍的典型病例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多次使用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导致发作明显增多,加重了神经功能损害。 Dravet综合征被误诊为局灶性癫痫的原因包括: (1)尽管多数Dravet综合征患者以热性惊厥起病,但仍有28%~61%的患者起病时为无热惊厥,从而使医生忽略了该病的热敏性。 (2)Dravet综合征可以同时具有全面性和部分性发作,但其全面性发作以非典型失神和肌阵挛为主,这些发作类型发作时间短,往往在癫痫确诊之前容易被忽视,而直至患儿出现强直阵挛或偏侧阵挛(部分性发作)后,监护人或看护人才注意到患儿的异常。 (3)尽管光敏性是Dravet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但其只在19%有SCN1A基因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者中出现。当该特征不明显时,Dravet综合征的诊断往往容易被忽略。 (4)有些患者发作频繁、出现无热抽搐、以部分性发作为主,且可能具有出生史异常、局灶性体征、生长发育异常、EEG有局灶性异常,甚至头MR有局灶性损害,正如本文介绍的典型病例所提示的一样,这些都支持出生或围产期异常造成的症状性局灶性癫痫,所以容易造成误诊。本研究中具有局灶性体征和确诊前有生长发育异常的患者被误诊的比例更高也验证了这一点。 这就提醒我们:即使患者有出生史异常、局灶性体征和影像学异常,也不能完全排除Dravet综合征的诊断,应重视进行SCN1A基因突变的筛查,以便正确诊断。 在误诊误治的患者中,还有部分患者被误诊为LGS,而误使用对后者疗效较好的拉莫三嗪,从而引起病情加重。其误诊的主要原因为: (1)二者均在婴幼儿期起病; (2)有些患者病初的发作为无热惊厥,所以造成发作与发热无关的假象; (3)Dravet综合征的患者有多种发作形式,而LGS是Dravet综合征起病同期具有多种发作形式的最常见的癫痫综合征。 (4)Dravet综合征的EEG表现可以出现全面性和局灶性异常,这点与LGS相似。 (5)LGS患者往往伴有生长发育迟滞和智能下降,而Dravet综合征的患者也可以出现类似表现。 二者重要的鉴别点为: (1)LGS突出的发作形式为强直发作,而Dravet综合征很少有强直发作。 (2)LGS的EEG突变特征为棘节律和爆发抑制,而Dravet综合征不具有这样的EEG特点。 (3)Dravet综合征的患者尽管可以出现智能下降,但主要以语言障碍甚至语言倒退为主,而LGS表现为全面性智能减退,语言障碍并不突出。 而Dravet综合征被误诊为Doose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 (1)Dravet综合征和Doose综合征的起病年龄重叠,均为婴幼儿期起病。 (2)Dravet综合征患者可以有肌阵挛和失张力发作,而后者为Doose综合征的最为常见的发作形式。 但临床上Dravet综合征既有全面性发作也有部分性发作,而Doose综合征主要为全面性发作外,基因诊断对二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Dravet综合征病情复杂,对于热敏和光敏性特征不明显的患者,尤其是有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较早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患者,以及影像学有局灶性非特异性异常、EEG有局灶性放电患者应该注意与症状性局灶性癫痫等相鉴别,尽早进行SCN1A基因筛查,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Dravet综合征临床与SCN1A基因突变分析(附60例报告)

Dravet综合征临床与SCN1A基因突变分析(附60例报告)

Dravet综合征临床与SCN1A基因突变分析(附60例报告) 作者:倪燕,张林妹,吴冰冰,周水珍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转化中心 期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期别:2017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文章摘要: 目的 总结Dravet综合征(DS)临床诊治资料以及SCN1A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其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断的60例DS患儿临床资料、SCN1A基因报告及抗癫痫药物疗效。 结果 中位起病年龄6个月(1~9个月),其中83.3%(50/60)首次为热性惊厥,有热敏感特点,洗热水澡诱发63.3%(38/60)。临床有多种发作类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占95.0%(57/60)、局灶性发作(左右交替单侧发作)占78.3%(47/60)、惊厥持续状态占65.0%(39/60)、肌阵挛发作占65.0%(39/60)和不典型失神发作占63.3%(38/60);1~3岁为发作高峰期(2~3次/月)。智力落后中位年龄为18个月;脑电图异常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本组SCN1A基因突变率为80.0%(48/60),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患儿癫痫发作均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添加钠离子阻滞剂类药物导致发作加重者占40.0%(24/60),发作无改善及减轻者各占6.7%(4/60)。患儿起病年龄、性别、发作类型及频率与SCN1A基因突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S是儿童早发的癫痫性脑病,国内儿童癫痫中心并不罕见;DS的SCN1A基因突变阳性率高,可帮助DS诊断;DS抗癫痫药物治疗困难,误用药物比例高,仍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Dravet综合征临床与SCN1A基因突变分析(附60例报告) 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早期又称婴儿重症肌阵挛性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of infancy,SMEI),是一种主要由SCN1A基因突变引起的癫痫性脑病。DS临床表型复杂,早期多以热性惊厥(FS)为主,明确诊断困难。本院自2012年将SCN1A基因诊断应用于临床。现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明确诊断的60例DS患儿的临床资料、SCN1A基因检测结果及抗癫痫用药资料,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临床诊断为DS的60例患儿完整病历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就诊中位年龄18.5个月(6~137个月);随访中位年龄37个月(9~147个月)。病例来源包括华东地区49例,其他地区11例。临床诊断标准:(1)可有FS或癫痫家族史;(2)1岁内常以FS起病(高峰为6个月左右);(3)1~4岁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惊厥,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局灶性发作等;(4)易发生惊厥持续状态;(5)发作具有热敏感特点,约30%可有光敏感的特点;(6)1岁以内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现象,可有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7)脑电图(EEG)1岁前常无异常,1岁后可出现全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局灶性、多灶性痫样放电;(8)抗癫痫药物(AED)疗效差。 1.2 方法 (1)制定临床表型登记表,分析DS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 ①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就诊年龄等; ②首次发作特点:发病年龄、诱发因素、体温等; ③发作表型:表型分类、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④发育评估资料:儿童智力发育量表(DST); ⑤辅助检查资料:神经影像学(MRI)、视频脑电图(VEEG)等; ⑥AED:种类、数目、疗效、既往用药等; ⑦FS或癫痫家族史、个人疾病史等。 (2)留取患儿血样标本,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引物设计与合成,对全部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通过Applied Biosystems 3500XL基因测序仪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片段筛查,利用基因序列分析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DS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表型(性别、发作类型、发作频率等)与SCN1A基因突变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1.1临床表型 (1)首次发作中位年龄为6个月(1~9个月),≤6个月起病占85%(51/60);83.3%(50/60)表现为FS,诱发因素包括感染性发热、疫苗接种、洗热水澡等。 (2)发作类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95.0%(57/60)、局灶性发作(可表现为左右肢 体 交 替 发 作)78.3%(47/60)、惊 厥 持 续 状 态65.0%(39/60),其 中 <1岁 出 现 者 占50.0%(30/60),肌阵挛65.0%(39/60),不典型失神63.3%(38/60),继发全面性发作23.3%(14/60)及失张力发作10.0%(6/60)。 (3)1~3岁为发作高峰时期,为2~3次/月;4~6岁发作较前减少,为1~2次/月;6岁后发作明显减少,为4~5次/年。曾有热水浴诱发发作占63.3%(38/60)。FS或癫痫家族史占20%(12/60)。 2.1.2认知发育 随着患儿生长发育,逐渐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在不同年龄段进行了智力评估,智力落后比例分别为:<1岁24.2%(8/33)、1~3岁85.3%(29/34)、>3岁100%(20/20)。智力落后年龄在6~28个月,中位年龄18个月。部分患儿出现孤独症样症状,表现言语、情感、交流障碍及淡漠等;同时部分患儿可表现为共济失调和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等。 2.1.3辅助检查 (1)VEEG:背景异常活动≤1岁为0,>1~3岁为20.6%,>3~<7岁以上均有;癫痫样异常放电≤1岁34.2%,>1~3岁为46.3%,>3~<7岁41.7%,≥ 7岁75.0%。背景活动和异常放电的比例随年龄而增高。异常放电主要表现为少量、多量或大量的局灶性、多灶性或广泛性的尖波、尖慢波、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 (2)头颅MRI:异常率为18.3%(11/60),可表现为侧脑室饱满、海马信号异常、脑沟增宽等,但均无特征性异常影像改变。 2.2  基因检测结果 60例DS的SCN1A基因突变率为80.0%(48/60),其中错义突变43.8%(21/48)、无义突变25%(12/48)、缺失突变18.7%(9/48)、插入突变4.2%(2/48)、剪切位点突变6.3%(3/48)及缺失插入突变2.1%(1/48)。其中,无义突变最常见的碱基置换是C>T替换,占58.3%(7/12);21例错义突变中,15例突变位于该病常见突变部位:S4、S5、S6片段,6例位于其他片段。而错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G>A替换,占28.6%(6/21)。 2.3 DS临床与SCN1A基因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起病年龄、性别与基因突变位点无相关性(P=0.373,P=0.483);全面性发作、部分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发作类型及发作频率与SCN1A基因突变类型无相关性(P 均>0.05),见表1。 2.4 抗癫痫用药资料 (1)用药调查:以广谱AED为主,丙戊酸钠选用最多(78.3%,47/60),其次为左乙拉西坦(60%,36/60)、托吡酯(33.3%,20/60);90%选用不少于2种AED,10%选用单药者为小年龄患儿(药物初期治疗中)。 (2)用药疗效:回顾性分析AED可减少患者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但不能达到完全控制发作。 (3)慎用药物:曾用钠离子阻滞剂(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及卡马西平)占53.3%(32/60),其中高达40%(24/60)出现发作加重现象,6.7%(4/60)发作无改善,6.7%(4/60)发作较前减轻。 讨论 国外多篇文献报道DS发病率为1/40 000~1/20 000,无明显地域差异性。国内小样本单中心报道癫痫患儿中SCN1A基因阳性突变率为0.4%;目前我国DS患儿发病率仍有待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参照国外DS发病率,中国有4万多例DS患者。在笔者所在医院癫痫中心DS并不罕见。本组DS病例主要来自华东地区,与患儿就诊地域有关。 在DS早期阶段,患儿可只表现出诊断标准的2~3点,明确诊断不容易。本研究中60例患儿临床表现特点,首先是起病年龄早,中位起病年龄为6个月(1~9个月),≤6个月起病占85%(51/60);其次是热敏感性突出,即在低热甚至无热时出现惊厥发作,诱因包括各种引起体温升高的因素如运动、环境温度过高、热水浴等均可诱发发作,其中热水浴诱发发作的患儿占63.3%。既往文献关于起病年龄及热敏感性有类似报道;另外,患者出现惊厥持续状态的比例高,1岁内出现比例高达50%(30/60)。文献研究也表明,DS患儿出现发热惊厥易演变为惊厥持续状态,1岁内有惊厥持续状态者占45%~60%。 以往文献表明DS患儿在1岁以前认知发育与同龄人相仿,1岁后患儿逐渐出现智力发育落后现象,本组DS患儿智力发育落后随年龄增长异常率增高,出现智力落后中位年龄为18个月。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强调仔细询问病史,随访发作表型和发育里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注意相关疾病的鉴 别 诊 断 ,如FS及 全 面 性 癫 痫 伴FS附 加 症(GEFS+)中其他表型。 FS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较DS更为常见,发病率3%~5%;发病高峰年龄晚于DS,为18个月(6个月至5岁);发作次数明显少于DS,平均约为4次;FS绝大多数预后良好,70%~80%为简单性FS;遗传基因主要包括FEB1-6基因,预后好。对于反复的FS发作、局灶性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家族史阳性的患儿应警惕热敏感相关的癫痫综合征如DS,进行必要的遗传学检测,同时进 行 发 育 评 估 、EEG及 神 经 影 像 学 监 测。 GEFS+为家族性遗传性癫痫综合征,阳性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GEFS+具有表型异质性,可表现为FS、无热惊厥、FS+等;极少部分GEFS+表现为表型严重的Doose综合征和DS。致病基因包括SCN1A、SCN2A、SCN1B、GABRG2、GABRD基 因 ,10%~15%的GEFS+可检出SCN1A,多数GEFS+抗癫痫治疗效果好、认知发育正常。 DS患者多数为散发性,20%~30%具有FS或者癫痫家族史,本组癫痫或FS家族史为20%。80% DS的SCN1A基因突变阳性。而多数GEFS+认知发育正常。但在GEFS+家族中,少数病例可呈现出临床表型严重的DS。而对于少数以无热惊厥、局灶性发作尤其是肢体左右交替发作的病例,还需要鉴别儿童交替性偏瘫(ATP1A3基因突变引起)及儿童烟雾病[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帮助诊断]。 本组研究中,患儿临床表型中最常见的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占95%(57/60),其他包括局灶性发作占78.3%(47/60)、惊厥持续状态占65%(39/60)、肌阵挛发作占65%(39/60)、不典型失神发作占63.3%(38/60)、继发全面发作占23.3%(14/60)、失张力发作占10%(6/60)。 文献报道,惊厥持续状态高频率出现及时间长的患儿与预后认知落后成正相关,癫痫持续状态(SE)可造成脑损伤、影响脑功能,DS疾病早期易出现SE,此阶段为儿童脑发育关键时期,因此早期及时控制SE,可减低患儿脑损伤的风险。 肌阵挛发作为典型DS特征性表现,目前我们患者中出现肌阵挛的发生率为65%(39/60),低于文献报道的75%;分析原因是可能本组纳入的部分小年龄患儿肌阵挛发作尚未出现;肌阵挛发作持续时间短,局灶性肌阵挛如点头、眼肌肌阵挛等表现不明显,看护者可能并未观察到患儿的肌阵挛发作,另外本组病例资料样本量小也有可能造成偏差。DS中的SCN1A多为新生突变,阳性率为70%~80%,且多为新发未报道突变。 本组研究SCN1A基因突变率80.0%(48/60),对于SCN1A基因采用PCR和测序未发现基因突变的病例,进一步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方法检测该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均未发现阳性突变。与HG-MD数据库对比显示,均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其他突变包括缺失、插入突变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许小菁等、报道DS患儿的SCN1A基因突变率占总筛查对象的71.4%(187/262),包括错义突变46.0%、无义突变22.4%、碱基插入7.0%、碱基缺失15.0%、剪切位点突变6.4%。本组SCN1A错义突变结果示71.4%(15/21)的突变位点位于SCN1A S4、S5、S6区,既往关于DS的SCN1A突变显示决定钠离子通道导电功能最重要的区域为S4门孔区和S5-S6的loop环。与文献描述一致的是,本研究显示无义突变中最常见的碱基置换是C>T的替换,占58.3%(7/12);而错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G>A的替换,占30%(6/20)。 本组病例的起病年龄、性别、各种发作类型与SCN1A突变类型无相关性。而在DS 族史中,其他家族成员可表现为轻度GEFS+表型。这提示基因表型相关性并非一致,意味着修饰基因、基因背景、环境因素均起作用,提示DS有复杂的遗传机制。SCN9A或CACNB4基因突变已被报道为DS患者SCN1A基因突变的修饰基因。 DS的表型与SCN1A的关系目前仍在不断探究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突变与表型的动物实验,进行功能验证。 D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研究认为认知发育落后与频繁的惊厥发作和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传统和新型的AED均不能完全控制病情。国外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司替戊醇、丙戊酸钠、氯巴占三联用药可作为DS的金标准治疗,其他可作为选择的药物包括托吡酯、苯二氮艹卓类、溴化物、唑尼沙胺、左乙拉西坦等,其中丙戊酸钠使用最多。本组中AED以广谱AED为主,其中丙戊酸钠使用比例最高,占78.3%。60%选用左乙拉西坦,Striano等报道左乙拉西坦作为AED的添加用药疗效更好。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AEDs可减少DS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但不能完全控制发作,但仍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目前生酮饮食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得出生酮饮食治疗后半数患儿可有效减少发作,不良反应可耐受,建议对AED疗效差的DS患儿尝试生酮饮食治疗。 AED结果显示40%的具有肌阵挛发作的患者既往选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如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加重病情的药物。这些加重肌阵挛发作的患儿有SCN1A基因突变,突变可能改变通道对药物反应性,从而使药物作用效果发生变化,导致病情加重。以往欧洲多中心报道,DS患者曾用药物中,超过1/3的欧洲DS患者曾选用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这提示在DS的早期阶段,DS临床特征并未全部呈现导致早期明确诊断困难,误选AED;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组部分病例在呈现DS临床特征后,仍有误用AED现象。 因此,对于怀疑DS患者需慎重选择钠离子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总之,DS临床表型复杂,AED治疗困难,误诊误治比例高,仍需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略) ...
阅读更多
Dravet综合征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Dravet综合征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文献1 | Dravet综合征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作者:田小娟,张月华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期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期别:2017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是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由法国Dravet医生在1978年首次报道。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SCN1A突变是DS 的主要致病基因,该基因突变率为70%~80%。该病临床特点为1岁以内常以发热诱发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或半侧阵挛发作起病,1岁后逐渐出现无热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局灶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等多种发作类型,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SE),对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差,有不同程度智力损害,且病死率高。本文对目前国际上有关DS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指导治疗,预测结局,并为DS患儿家庭提供全面的指导。 Dravet综合征药物及其他治疗 DS为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对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发作控制较为困难,很难达到发作完全控制,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发作频率及减少SE的发生,因此需要多药联合或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治疗,并尽可能降低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 英国国家临床规范研究院(NICE)指南及中国癫痫诊疗指南推荐: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托吡酯(topiramate,TPM)和(或)氯巴占(clobazam,CLB)为治疗DS的一线药物;司替戊醇(stiripentol,STP)、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及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可作为添加治疗药物;不建议应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1.1 一线药物 1.1.1 丙戊酸(VPA),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增强GABA抑制神经元的功能,抑制神经元的T型钙离子通道等。对DS患儿有效率(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上)可高达48%。 1.1.2 托吡酯(TPM),为广谱抗癫痫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阻断电压依赖的钠离子通道,抑制谷氨酸AMPA受体,增强GABA受体及碳酸酐酶抑制剂的作用等。对DS有效率高达78%,对控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TPM闭汗的不良反应明显时,可导致基础体温升高,有可能诱发DS发作,必要时需减量甚至停用。如一线药物控制不满意,可添加其他抗癫痫药物。 1.2 添加药物 1.2.1 氯巴占(CLB)为苯二氮类药物,作用于GABAA受体的氯离子通道,增加氯离子内流,引起神经元的超级化,终止异常放电。经肝代谢。对DS患儿有效率为28%。起始剂量0.2~0.3 mg(/ kg·d),目标剂量0.5~1.0 mg/(kg·d),最大量可加至1.5~2.0 mg/(kg·d)。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或兴奋、共济失调、唾液分泌增多等。剂量越大,不良反应越明显。中国大陆目前尚无该药,也可选用另一种苯二氮类药物氯硝西泮(clonazepam,CZP),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与CLB 相似,起始剂量0.01~0.03 mg/(kg·d),根据发作控制情况及药物耐受情况酌情加量,最大剂量0.2 mg/(kg·d)。 1.2.2 左乙拉西坦(LEV)为广谱抗癫痫药物,是一种吡咯烷酮衍生物,通过突触囊泡SV2A蛋白发挥作用,协助囊泡融合或释放。对DS患儿有效率为11%~64%。对于出现情绪异常的患儿可加用维生素B6口服,少数可改善。 1.2.3 司替戊醇(STP)又名二氧苯庚醇,是GABAA受体的变构调节剂,该药由加拿大健康协会批准作为DS难治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添加药物,是治疗DS 惟一经过随机、对照、盲法研究的药物。目前在欧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应用于DS患儿的治疗。目前国内尚无此药。该药作用机制复杂,包括直接作用于GABAA受体,抑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提高其他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作为VPA和CLB的添加药物,有效率为54%~89%。因为该药明显抑制细胞色素P450活性,可提高CLB等药物血药浓度,因此,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STP需与VPA和(或)CLB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儿发作情况,目前尚无单独应用该药治疗DS的临床数据。STP起始剂量15~20 mg/(kg·d),2~4周加至目标剂量50 mg/(kg·d),儿童最大剂量可用至100 mg/(kg·d),成人建议剂量20~30 mg/(kg·d)。与VPA和CLB联合应用时,VPA目标剂量减至20 mg/(kg·d),CLB 目标剂量减至0.2~0.4mg/(kg·d)。该药不良反应为剂量依赖性,主要有嗜睡、疲劳、共济失调,食欲减低,肝损害等。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 1.3  其他治疗 1.3.1 生酮饮食(KD)治疗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改变体内代谢环境发挥作用。对减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及SE发作时间有效,KD对认知影响小。既往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KD在DS患儿中有明确效果。笔者所在课题组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11月就诊采用KD治疗的46例DS患儿临床资料,其中25例患儿发作减少50%以上,有效率54.3%。若DS患儿药物控制欠佳可试用。KD要求严格控制饮食,年长儿依从性较差,更适合于婴幼儿。该方法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高脂血症和肾结石等。 1.3.2 唑尼沙胺(ZNS)是一种新型磺胺类抗癫痫药,作用机制为抑制电压依赖性的钠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T型钙离子通道,增强GABA神经元功能以及有较弱的碳酸酐酶抑制作用。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药物,对DS患儿有效率为45.5%。 1.3.3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VNS通过发放节律性脉冲波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减少癫痫患儿发作,该方法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DS患者尚缺少成熟经验,仅有数篇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有效率差异较大。Zamponi等报道8例DS患者进行了VNS,1年后5例发作有所减少,其中4例减少50%左右;Bremer等报道13例行VNS的DS患者中,只有1例有效。DS患儿如果应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及KD效果不佳,仍发作频繁,可尝试应用。 1.3.4 溴化物(bromides)该药作用机制不明,认为可能激动GABAA受体的氯离子通道,终止神经元同步放电。常以溴化钾、溴化钠及溴化铵等形式应用,对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包括皮疹、嗜睡和食欲减退等。但该药仅在国外少数地区应用,不易获得。 1.3.5 外科手术,DS为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癫痫,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DS患儿发作完全控制比较困难,在控制发作及药物不良反应之间应寻找一个平衡点。如发作少,没有必要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下加大抗癫痫药物用量。 1.4  研究中的药物 1.4.1 芬氟拉明(fenfluramine) 该药又名氟苯丙胺,为5-羟色胺(5-HT)拮抗剂和再摄取抑制剂,经肝肠代谢,经肾排出,可能调节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介导的兴奋作用,早期用于治疗肥胖症,曾因为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瓣膜损伤等不良反应撤出市场,近年关于小剂量芬氟拉明治疗DS 患儿的相关研究显示,可有效减少发作。Ceulemans等将此药作为12例DS患儿添加药物,80%患儿发作减少75%以上,其中2例患儿心脏瓣膜增厚,但为非进展性改变,并且该2 例无心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未发现肺动脉高压,说明该药在DS 患者中治疗效果好,耐受性可。推荐剂量0.12~0.90 mg/(kg·d)。目前该药在国外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1.4.2 大麻二酚(Cannabidiol)是一种来自大麻植物的非精神类成分,该药具体抗癫痫机制不明。2013年FDA授予该药用于治疗DS的孤儿药资格,目前在国外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Devinsky等进行了一项关于大麻二酚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该研究入组13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中DS患者25例,添加大麻二酚治疗后,DS患者有效率68%,高于其他类型难治性癫痫。该研究大麻二酚起始剂量2~5 mg/(kg·d),根据发作及耐受情况最大剂量25 mg/(kg·d),不良反应有困倦、乏力、腹泻、厌食等。 1.4.3 克立咪唑(clemizole) 该药为一种抗组胺药物,克立咪唑抗癫痫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组胺和调节神经兴奋性的离子通道或控制神经递质释放的受体相互作用有关,与组胺的免疫调节作用无关。Baraban等为研究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新药,设计带有SCN1A突变并有抽搐发作的DS斑马鱼模型,选取包括克立咪唑在内的320种化合物,筛选可治疗发作的药物发现,克立咪唑对控制发作效果较好,该药也成为未来研究治疗DS的药物方向之一。 1.5  其他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 基因SCN1A突变是DS的主要致病基因。近年来,随着靶向捕获二代测序(NGS)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ES)的开展,文献报道少数DS患儿可携带其他的致病基因包括PCDH19、GABRG2、GABRA1、SCN2A、SCN1B 和CHD2,SCN9A 和CACNA1A 等基因可能为DS发病的调节基因,但均为个案报道,例数少,未对其治疗进行总结及研究。既往报道PCDH19/SCN2A突变导致的其他癫痫表型的患儿应用拉莫三嗪或卡马西平有效,因此,对携带PCDH19/SCN2A 基因突变的DS 患儿,如果VPA、TPM、CLB等药物发作控制欠佳,可考虑应用拉莫三嗪等抗癫痫药物。 Dravet综合征预后 2.1 发作预后 DS患儿随年龄增长,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时间缩短,其发作形式主要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热敏感仍存在,肌阵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SE、光敏感、图形敏感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文献报道,随年龄增长多数患儿以夜间发作为主,因此,监护人应注意可能存在夜间发作后窒息以及癫痫猝死(SUDEP)的危险。 2.2  脑电图及影像学演变 DS患儿早期脑电图可完全正常,后逐渐出现背景变慢,局灶,多灶或广泛痫样放电,局限在额叶的放电尤其突出,少数光敏感患儿闪光刺激可诱发发作,发作间期放电与临床发作无明显关系。随年龄增长,发作减少,背景弥漫性高波幅慢波逐渐减少,枕区α节律重新出现。脑电图后头部α节律常提示预后良好。DS患儿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绝大多数正常,随年龄增长可出现异常。表现为大脑皮质萎缩,侧脑室增宽,灰白质容量减少,分界不清,少数患儿可出现海马硬化,半侧阵挛持续状态患儿恢复期可遗留半侧脑萎缩。DS患儿可能在SE后出现持续昏迷24 h 以上,无头部外伤、中毒病史,行脑脊液、血糖、电解质、血尿代谢筛查等检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内环境紊乱、遗传代谢病等原因,称之为急性脑病,此类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常遗留严重的影像学损伤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2.3  智力运动发育预后 DS 患儿1 岁前发育正常,2~3岁后可出现发育停滞甚至落后,多数患儿到青少年时期中至重度落后,强直阵挛发作的频率对预后有影响。多次SE、1岁前脑电图出现异常以及运动受累、肌阵挛发作出现时间越早、越突出,预后越差。有研究认为,SCN1A基因突变对智力损伤有直接影响,并且SCN1A基因截断突变者预后较错义突变差。 2.3.1 认知、行为和语言 多数患儿智力中至重度落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以及心理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强直阵挛发作频率、SE对认知及行为影响较大。少数成年患者还可出现错觉及幻觉。青年期DS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及行为受累,中重度落后者语言功能受累可表现为言语少,理解能力差,口齿不清,少数可出现无自主语言,或仅能说叠词或短句。发生急性脑病的DS患儿可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无眼神及语言交流,不能竖头及独坐,经过系统康复训练,多数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不能恢复到发生急性脑病前的发育水平。 2.3.2 运动 DS患儿运动受累可轻可重,可出现共济失调(59%),锥体束征(22%);6岁以后可能会出现蹲伏步态(crouching gait),表现为膝盖臀部曲角增大,关节背曲,脊柱后凸或侧后凸,后期可导致扁平足等足部畸形;另外还可出现颈肌张力障碍(an.tecollis),表现为头颈部弯曲,严重者下颌贴胸,年长者还可出现躯干前曲,姿势异常。颈肌张力障碍及步态异常可能与SCN1A基因突变有关,研究认为SCN1A基因突变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减低,可能影响轴索功能导致步态异常。少数患儿还可出现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增高等帕金森样的症状,可试用左旋多巴改善症状,并进行康复训练。一项有关DS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HRQOL)表明,发作控制情况,认知、行为及运动异常是影响DS 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因此,DS患者的综合管理十分重要,应进行全面的治疗和指导。 2.4 病死率 文献报道,DS患儿病死率可高达10.1%,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癫痫患儿,死因可为SE后多器官功能衰竭、SUDEP或发作时溺水等意外死亡等。研究表明,SUDEP发生高危因素包括起病年龄小、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频繁、病程长。DS患儿起病年龄在1岁以内,发作控制欠佳,因此是发生SUDEP的高危人群。近年来研究认为,SCN1A突变可能是SUDEP潜在的高危因素之一,该基因突变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心肌细胞钠离子内流增加,QT间期延长,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从而导致SUDEP发生。 展望 DS为婴儿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部分患儿应用VPA、TPM、CLB等药物治疗可减少发作。本病应避免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和拉莫三嗪等。通过调整药物和KD等治疗,尽量减少发作频率及SE发作持续时间。目前药物治疗研究中,具有前景的药物如氟苯丙胺、大麻二酚等,需要更多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药物疗效。通过调整药物控制发作可改善预后。另外,家庭管理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及时退热,预防高热,备用家庭自救止惊药物(地西泮栓剂、水合氯醛等),发作及时止惊,应熟练掌握SE治疗流程,神经专科医生对于就诊的DS 患儿家长对急性脑病及SUDEP的可能进行教育,交代注意事项,同时应对患儿及监护人的身心健康等进行多方面指导。 参考文献:(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