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小菁,张月华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期刊:《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期别:2011年7月第6卷第4期
癫痫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由脑神经元过度同步化放电所导致。近10年来,国际上已发现许多离子通道编码基因是癫痫的致病基因,故癫痫又被称为“离子通道病”。
编码电压门控Na+通道α1亚单位的基因SCN1A是与癫痫发病相关的最重要的基因之一。SCN1A基因突变导致的癫痫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轻者表现为预后良好的热性惊厥(FS),重者表现为难治性癫痫。SCN1A基因突变引起的最常见的遗传性癫痫有:Dravet综合征、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和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MAE)等。
已报道的与癫痫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类型有300余种。本文重点综述SCN1A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癫痫的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
- SCN1A基因与电压门控Na+通道
SCN1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24.3,长81kb,有26个外显子,编码Na+通道α1亚单位。SCN1A基因属电压门控Na+通道编码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还包括SCN2A、SCN3A、SCN7A和SCN9A基因。
α1亚单位作为主体形成通道孔,由200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典型的4×6结构,由4个高度同源的结构域(D1~D4)组成,每个结构域含有6个跨膜区域(S1~S6,从左至右),N端和C端直接朝向细胞内部(图1)。

S4区含5~8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称为”电压感受区”;S5和S6间的结构形成反向平行的β折叠衬于孔道内壁,称为”门孔区”,Na+经此区而由细胞膜外流入膜内;D3和D4间的细胞内连接环为”失活门”。
α1亚单位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通道中的2个辅助β亚单位的调节,β亚单位决定了Na+通道复合体的亚细胞定位,而且还起到调节电流的作用。β亚单位显著小于α亚单位,仅一次跨膜。编码β亚单位的基因SCN1B突变也可引发癫。由于首先在GEFS+家系中发现了编码Na+通道的β亚单位基因突变,才促使研究者开始关注电压门控Na+通道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电压门控Na+通道存在于大多数可兴奋组织细胞膜上的跨膜大分子糖蛋白,是一种电压敏感性通道,主要具有触发动作电位作用。通道内部传感结构能够感知细胞膜上的微小电位变化,同时也能被S4跨膜区域上的正电荷残基感知,产生去极化,使S4区域的碱性残基朝向细胞外侧。这些变化反过来可引发”活化门”的构象重排,使离子孔传导时间缩短,仅为数毫秒,离子孔即关闭成为”失活门”。任何细微的电压变化对于门控通道的影响都是重大的,进而影响到细胞的兴奋性。
- SCN1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综合征
2.1 GEFS+
是家族遗传性癫痫综合征,家系中至少有2个以上成员具有GEFS+的表型,GEFS+的临床表型谱广,同一家系中受累成员表现可不同。轻者仅有FS,重者可表现为MAE及Dravet综合征等。
Escayg等首次报道在GEFS+家系中发现SCN1A基因突变。5%~10%的GEFS+家系存在SCN1A基因突变。迄今为止,在GEFS+家系中已发现42种SCN1A基因突变类型,且均为错义突变。
数据库链接地址:
http://www.molgen.ua.ac.be/SCN1AMutations/Mutations/Default.cf-m
GEFS+家系具有遗传异质性,虽然SCN1A基因是GEFS+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SCN1B和氨基丁酸受体γ2亚单位基因(GABRG2)基因突变也与GEFS+家系发病有关;SCN2A和GABRD基因突变也分别见诸于一个GEFS+家系报道。
分析已报道的20个有SCN1A基因突变的GEFS+家。系(共151例受累者)表型及所占比例(表1),最常见的表型是热性惊厥附加症(FS+),其次是FS或FS+伴部分性发作,其他较少见的表型包括FS+伴失神发作、FS+伴失张力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无热的强直阵挛发作、少年肌阵挛癫痫、MAE和Dravet综合征。

2.2 Dravet综合征
又称为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MEI),是由Dravet等(1978)首次报道,由于并不是所有癫痫婴儿均有肌阵挛发作,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推荐将SMEI命名为Dravet综合征,并将其归为癫痫性脑病组。
Dravet综合征属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典型病例在病程中出现肌阵挛发作,临床特点:
①均在1岁以内发病,起病高峰年龄为6月龄左右;
②1岁内多表现为发热诱发的全面性或半侧阵挛发作,1次热程中阵挛易反复发作;
③2岁以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惊厥,包括肌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不典型失神和失张力发作等;
④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
⑤易发生惊厥持续状态;
⑥1岁以内发育正常,1岁以后出现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情绪暴躁和多动;
⑦部分患儿可有共济失调、锥体束征;
⑧1岁内EEG多正常,1岁以后EEG出现全导棘慢波或多慢波,或局灶性、多灶性样放电;
⑨多数患儿对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差;
部分婴儿病程中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又称为边缘型SMEI(SMEB)。SMEB也具有热敏感的特性,即使患儿病程中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但只要具备SMEI的其他临床特点,也可以诊断为Dravet综合征。难治性儿童癫痫伴强直阵挛发作(ICEGTC)是从SMEI中分离出的症状较轻微的亚型,临床特征与SMEI相似,仅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而无SMEI的其他发作类型,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不明显,其与SMEB的区别尚不明确。
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约80%的Dravet综合征患儿具有SCN1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类型也达300余种,包括截断突变、错义、无义、碱基缺失及重复等,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因无义和框移突变导致蛋白质的截断。这些突变广泛分布于整个亚单位蛋白的C端至N端,包括形成Na+通道孔的重要功能区(S5~6)。SMEB和SMEI患儿的SCN1A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区别,从分子遗传学的水平也证实两者无本质区别,故两者均称为Dravet综合征。
Fujiwara等在10例ICEGTC患儿中发现7例均为SCN1A基因错义突变,与SMEI、SMEB中SCN1A基因突变率接近。Harkin等在2例ICEGTC患儿中发现了1例缺失突变(Q1914fsX1943)。
PCR-DNA测序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的病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已发现SCN1A基因的片段缺失或重复,从单一外显子至整个基因的缺失,在Dravet综合征中的阳性率为10%~15%。采用MLPA的方法还可发现染色体的微缺失,再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验证缺失位置和大小,并且能发现SCN1A邻近基因的缺失。
大多数Dravet综合征患儿为散发病例,约90%为新生突变;仅5%~10%的突变为遗传性突变,但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父母表型正常或较轻(如FS);部分Dravet综合征家系成员,尤其是一级、二级亲属FS和癫痫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约32%的Dravet综合征患儿有FS家族史,12%有癫痫家族史),但除少数基因型相同的单卵双胎和同胞外,Dravet综合征的一级、二级亲属多无Dravet综合征表型,提示Dravet综合征遗传方式可能较复杂,其他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Dravet综合征表型亦有作用。近年也发现少数Dravet综合征患儿的父母为体细胞SCN1A基因突变嵌合体,父母可以无症状或表型很轻。用PCR方法对SCN1A新生突变的Dravet综合征患儿进行突变来源分析,结果发现80%以上的新生突变来源于父源等位基因。
有研究发现,8%的Dravet综合征病例有SCN9A基因突变,9例SCN9A基因突变中有6例同时存在SCN1A基因突变,分析认为SCN9A可能是SCN1A的修饰调节基因。Depienne等发现SCN1A基因突变阴性的SEMI患儿中,15%的女性患儿有原钙黏蛋白基因PCDH19突变,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Xq22。提示PCDH19基因与Dravet综合征女性患者致病高度相关,此外有1例男性SMEI患者为PCDH19基因突变嵌合体。
2.3 隐源性局灶性癫痫(CFE)、难治性婴儿多灶性癫痫(SIMFE)和隐源性全面性癫痫(CGE)
CFE临床特点:具有局灶性癫痫发作形式,单一或多灶性EEG放电表现;患者常表现出轻重不一的智力倒退;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Harkin等在18例CFE患者中发现3例SCN1A基因突变(F1543S、R1596C、R1657H),1例移码突变(F575fsX622)。Okumura等发现1例CFE患者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I1771F)。
SIMFE临床特点:SIMFE可被归入CFE。SIMFE临床表现为1岁以内早发的多变的部分性发作;EEG以大量多灶性放电为主,不伴全面性或双侧同步化放电;随病情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已在5例患者中发现3种SCN1A基因突变(F575fsSX48、F1543S和F1543S)。
CGE临床特点:可表现为多种发作形式,智力倒退,EEG有全导棘慢波。已发现6例CGE患儿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T226M、A395P、V422E、S626G、M973V和IVS15+1G->T)。
2.4 MAE
MAE由Doose(1964)首次报道,故又称为Doose综合征。MAE患者30%~40%有FS或癫痫家族史,少数患儿属于GEFS+家系表型之一,但多数患儿为散发病例。
MAE的临床特点:
①发病前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②7个月至6岁发病;
③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失张力发作、失神、强直、阵挛和全身强直-阵挛;
④常发生癫痫持续状态;
⑤EEG早期正常(或背景有θ节律),之后出现全导2~3Hz棘慢波、多棘慢波,无局灶性放电。
携带SCN1A基因突变的MAE患儿多见于GEFS+家系中。Harkin等在10例MAE散发病例中发现2例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R393C、G1480V)。目前在多数MAE散发病例中未发现SCN1A基因突变,可能与其他基因致病有关。除SCN1A基因外,在已报道的有Na+通道亚单位基因SCN2A、SCN1B及GABRG2突变的GEFS+家系中,也发现有MAE表型。
2.5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癫痫性脑病,多在1岁内起病。表现为痉挛发作,EEG显示高峰失律;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Wallace等在23例West综合征的患儿中,发现1例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E1957G)。
2.6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
是一种严重的癫痫性脑病,占全部癫痫患儿的1%~5%。引起LGS的病因不同,约60%有静止性或进行性病变,属于症状性LGS;30%以上的患儿找不到病因,属特发性或隐原性LGS。LGS与婴儿痉挛症关系密切,20%~30%的LGS是由婴儿痉挛症发展而来,而30%~40%的婴儿痉挛症可发展为LGS。
LGS临床特点:
①多在3~5岁起病;
②频繁、形式多样的癫痫发作;
③EEG显示1.5~2.5Hz慢棘慢复合波;
④智力发育落后,病程常为进行性。
同一患儿可有多种发作形式混合出现,并随年龄增长变化,多表现为开始有强直发作、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和失张力发作等;以后可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阵挛发作及局灶性发作。强直发作是LGS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发作形式,几乎见于所有LGS患者。Harkin等研究12例LGS患儿,发现1例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R1636Q)。
目前尚无法确定LGS与SCN1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但作为难治性癫痫的一种,SCN1A基因突变为研究特发性LGS提供了新的线索。
2.7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
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与年龄相关的良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其特点为长时间的、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发作。EEG显示多灶性放电,以枕区为主。在1例Panayiotopoulos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有SCN1A基因错义突变,该病例为GEFS+家系中的表型之一。
2.8 颞叶癫痫(TLE)
是一类常见的以部分性发作为主的癫痫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身性发作或这些发作的混合。EEG可正常,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同步或不同步的颞叶棘波、尖波和(或)慢波。在一个有13例受累者的癫痫家系中,10例表型为FS,3例表型为FS伴TLE,均发现相同的SCN1A基因错义突变(M145T)。在GEFS+家系中,也可出现FS伴TLE或仅表现为TLE。目前还发现一些非癫痫性疾病也有SCN1A基因突变,如家族性孤独症(FA)和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FHM)分别各有3例SCN1A基因错义突变报道。
- SCN1A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SCN1A基因具有26个外显子,与癫痫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上且很少重复(图2)。

(点击图片看详情)
SCN1A基因是Dravet综合征和GEFS+重要的致病基因。SCN1A基因突变类型包括错义、无义、缺失、插入和剪切部位的突变,错义突变仅引起个别氨基酸的改变,而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导致蛋白表达提前终止;剪切部位的突变、大片段的重复或缺失导致碱基重排,引起转录和翻译的异常,使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如,通道功能缺失,统称为截断突变。
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SCN1A基因的突变类型有关,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突变多表现为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导致蛋白翻译的截断,故临床表型较重。
SCN1A基因错义突变导致表型的严重程度与突变发生的区域有密切关系,与Dravet综合征相关的错义突变多发生在编码的核心区(S5~S6),目前在GEFS+家系中发现的SCN1A基因错义突变分布于整个基因,但大多数是在Na+通道核心区域以外的部位(S4~S6外),电压感受区S4突变临床表型可为Dravet综合征或GEFS+。在其他的婴幼儿癫痫性脑病,如MAE、LGS和West综合征以SCN1A基因错义突变居多。
- SCN1A基因突变功能研究
电压门控Na+通道负责控制神经元和其他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α亚单位蛋白编码基因SCN1A的突变可导致Na+通道的功能获得,如持续的Na+内流,也可导致Na+通道的功能缺失,如Na+通道密度减少,激活与失活的电压依赖性改变。
目前通过对人类不同发育时期Na+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发现,α亚单位蛋白高表达于生后7~9个月的海马和颞叶等大脑神经发育关键区域,可能提示与年龄依赖性癫痫的发生有关(如Dravet综合征)。
在绝大多数GEFS+家系中发现的SCN1A基因突变为错义突变,即氨基酸的替换。很多GEFS+表型与Na+通道的功能获得有关,因其引起了通道失活功能的受损,促使Na+持续内流。
在Dravet综合征中,SCN1A基因突变以截断突变多见,导致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蛋白质,引起单倍体功能不足,导致α亚单位功能降低。
SCN1A基因同一位点的不同错义突变临床表型不同,如错义突变R1648H与GEFS+相关,错义突变R1648C与Dravet综合征相关,两者在体外人类突变模型中有相似的Na+持续流量效应,症状轻重差别却较大。说明在错义突变的病例中,调节基因在其致病机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在SCN1A基因突变功能研究中,Dravet综合征中SCN1A基因突变常导致Na+通道失活。
Sugawara等将Dravet综合征SCN1A基因的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G979R、N985I、F1831S、R712X,R1407X、R1892X)转入HEK293细胞,通过膜片钳功能研究发现,细胞Na+电流明显减少,通道功能缺失;其中截断突变R712X、R1407X和R1892X可引起单倍体功能不足,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通道活性的完全缺失。Dravet综合征相关的SCN1A基因突变R1648C与F1661S在体外突变模型中功能获得和缺失同时存在。
目前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水平上仍没有明确机制能解释SCN1A基因突变与癫痫综合征的相关性,但上述研究将进一步增强SCN1A基因突变作为癫痫综合征致病基因的可靠性。
- SCN1A基因突变筛查的意义
自发现SCN1A基因是癫痫的重要致病基因以来,随着对其突变相关癫痫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发现SCN1A基因突变存在表型异质性的特点。SCN1A基因突变最常见于Dravet综合征,80%的Dravet综合征患儿有SCN1A基因突变,对可疑病例早期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某些抗癫痫药(如丙戊酸、托吡酯、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对部分患儿控制癫痫发作有效;但某些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可加重癫痫患儿抽搐。由于临床误诊,可能导致选药不当,使患儿癫痫发作加重。尽早对患儿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从而避免因选药不当而加重癫痫发作。
注:原文“痫”为“癎”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