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

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

文字 | 心媛 编辑 | 西安MIKI妈 2022年11月5日至6日,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面向互联网全平台直播,直播观看次数高达1.8万人次,整体热度超过10万。 12位来自美、加、澳、法、英等国家的重磅国际嘉宾,与10余位国内领军专家共聚一堂,畅谈Dravet综合征领域的全球诊疗前沿与研究进展。同时,大会安排政策解读讲座,引导患者组织专业发展,设计照护、康复、求学、成人转衔4大主题座谈,邀请医患共同讨论如何应对疾病带给生活的挑战。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指导,中国健康与教育促进协会、卓蔚宝贝支持中心主办。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以“真知卓见、共创蔚来”为主题,旨在为患者、研究者、产业搭建者建立链接,共同探讨Dravet综合征相关学术研究和治疗进展,分享交流照护经验,促进各方沟通协作,为进一步促进Dravet综合征治疗、改善Dravet综合征患者生存状况提供参考。 Dravet综合征(简称DS,中文名德拉韦综合征)位列五部委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名单(2018年)第105条。这是一种与钠离子通道基因SCN1A缺陷有关的疾病,起病年龄通常为6个月,发病率为1/40000~1/20000,目前我国尚未针对Dravet综合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以近20年来中国新生儿数量比例计算,国内Dravet综合征患者理论上约有3万-5万人。 新生态:呼吁患者参与诊疗协作 会议开场前的暖场视频,由几位Dravet综合征患儿家长以访谈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孩子患病的心路历程,许多家长留言“会议还没开始,就已经流泪满面了”。Dravet综合征因为患病基数少,相比于其他病种,医疗资源、社会关注度等普遍稀缺,以往罕见病病友通常采取报团取暖的方式。随着Dravet综合征患者组织卓蔚宝贝支持中心的发展,组织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不仅能够把分散在中国各地Dravet综合征家庭组织起来,还能积极的号召患者家庭参与大会筹备工作,与相关方一道,共创治愈希望。 本次会议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超出预期。在组织管理日志中可以看到“5月18日会务组成立”、“6月1日确定大会主题”等等里程碑事件,这背后不仅记录了患者家庭在工作之余聚焦Dravet综合征的努力,也为Dravet综合征群体打开一扇窗户,让患者群体看到社会上其实有这么多医生、科学家、企业用各自的专业、敬业在不同的赛道上取得成果,这些成果的汇集是Dravet综合征孩子“未来可期”的底色。本次会议也是Dravet综合征诊疗生态的一次尝试,在各方资源中“鼓”与“呼”,引领患者家属参与其中,无论对于创新药、仿制药的研发,还是Dravet综合征共患病管理的社会协同等等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最好的未来》开场视频拉开本次会议的帷幕。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做开幕式发言,她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有意义、了不起的公益探索,也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这次会议看到了患者群体自救的决心和强大的行动力。她相信在接下来的征程中,有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引领和研究、有专业化高效的患者组织参与、有企业等相关方的投入和支持,在不断创造治愈路上,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做开场致辞。罕见病患者全球人数少、诊疗难度大,但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目前各项利好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在医生、科学研究、患者组织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共同参与下,相信可以帮助我国Dravet综合征更好的应对疾病的挑战!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公众、医疗工作者、政府和公益组织共同携手提高Dravet综合征的疾病认知、诊疗水平、社会保障,并预祝把大会办成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国际学术盛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姜玉武教授做《Dravet综合征领域近年发展与展望》主旨演讲,他提到Dravet综合征的诊疗及生活照护都存在很多挑战及未满足的需求,计划筹建的中国Dravet综合征协作组,加强临床医生之间,临床与基础之间及临床与创新药企、治疗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会上姜教授分享了Dravet综合征的ASMs治疗,因为Dravet综合征患者长期服药的特点,需要特别关注加强药物管理,减轻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他也分享了反义寡核苷酸与可变剪接变异体结合,阻止NMD产生更多功能性SCN1A蛋白的基因药物治疗方案,并就患者非常关心的“Dravet综合征患儿究竟能否接种疫苗”进行了解答。 病痛挑战基金会创始人、副理事长王奕鸥女士做公益伙伴致辞,她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价值和意义,也对卓蔚组织的发展和今后的服务提出了殷切期望。她呼吁,对一个罕见病患者或家庭而言,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同情,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平等对待,被尊重。她相信,未来还能与大家一道共同实现很多小愿望,共同来为罕见病患者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随后,16位专家学者从《疾病新视角》和《治疗新进展》两个板块,围绕各自不同学术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新高度:创造全球专家对话平台 5日上午的会议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和湖南湘雅医院彭镜教授主持。 法国马赛圣保罗医院Charlotte Dravet做《Dravet综合征在癫痫分类中的演变和命名》分享,Dravet医生从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三个篇章回顾了Dravet综合征的演变和命名过程,背后也折射出儿童癫痫分类在技术进步下,因为有了更多医生的细致观察而不断迭代、去伪存真的过程。我们也看到了癫痫领域的研究趋势,一是向更微观发展,聚焦分子细胞,在基因层面开展研究,一是向更宏观层面,关注患者个体,在共患病层面开展研究。一征一世界,Dravet综合征很值得各方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月华教授做《Dravet综合征中国临床治疗与疾病管理策略》主旨分享,张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 Dravet 综合征的医生之一,她结合北大医院开展的1215例Dravet综合征患者随访情况,介绍了Dravet综合征的诊疗策略,回答了患儿家庭主要面临的诊断、用药、共患病等问题,解答缓解了新确诊家庭的焦虑。虽然Dravet综合征面临多动、孤独症谱系、睡眠障碍、共济失调等表现,但各种共患病在DS人群中占比不一,家长依然可以通过康复等手段帮助孩子获得更加理想的生活质量。张教授也解答了Dravet综合征急性脑病的预防措施,建议Dravet综合征患儿家庭备用地西泮灌肠剂、水合氯醛灌肠剂或者地西泮鼻喷剂。 美国梅奥诊所儿童神经学主席、儿童和青少年神经学项目主任Elaine C. Wirrell教授做《Dravet综合征诊断和管理的国际共识》分享。Wirrell教授从临床表现和诊断、共患病、维持治疗、疾病修正疗法和急救治疗五个方面来汇总临床专家和照护者的看法,研究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通过Wirrell教授的报告,我们看到临床专家和照护者对于疾病或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也发现了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许国际共识的意义也在于此,不仅仅是给临床决策提供了一个参考,更给观察和研究Dravet综合征提供了一个切口。 茶歇过后,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儿科神经学家、癫痫病学家Ingrid E. Scheffer教授做了《Dravet综合征的共患病》分享。Ingrid Scheffer教授是世界癫痫基因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她重点介绍了4个共患病的领域——言语、步态、睡眠和癫痫猝死(SUDEP),提示我们看到,Dravet综合征患儿除了要控制好癫痫发作,还必须面对其他共患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Scheffer教授明确指出了语言干预和运动干预的必要性,明确了对于持续状态导致脑水肿致死的危险性,并分享了共患病的研究方法,都值得临床专家和患者家庭在日后的临床工作和照护生活中,加以重点关注。 来自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儿童医院儿科的Andreas Brunklaus教授做了《国际自然病史研究进展》分享。(自然病史研究是国际上罕见病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国内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视,包括SMA在内的罕见病药物也有通过自然病史研究加速获批的案例。)Andreas Brunklaus教授是“英国SCN1A相关癫痫的自然病史研究”项目的首席调研员。据介绍,国际上Dravet综合征的3项自然病史研究,都与创新疗法相关,可见其有望成为助力药物开发和疾病管理的新工具。Brunklaus教授介绍了国际上自然病史的研究方法和指导原则,并以快乐木偶综合征、杜氏综合征为例,阐述了自然病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康复医学系的教授和研究副主任Mark P. Jensen分享的主题是《Dravet综合征对照料者的负担(和获益)》。Jensen教授具体分析了开展疾病负担研究的过程和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为我们展示了Dravet综合征给照护者带来负担的过程,同时也能给照料者带来一定的获益。从明确如何定义疾病负担,到实施系统调研并确立相关量表,这些非常系统和完整的疾病负担研究过程,对于未来在国内开展Dravet综合征疾病负担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专家讨论环节由卓蔚宝贝家长厦门柚子爸双语主持,姜主任、张教授、王教授、彭教授与Elaine C. Wirrell教授和Cecil Hahn教授围绕疾病进展、癫痫持续状态与共患病管理、国内研究方向等展开精彩讨论,并为中国Dravet综合征临床研究谋划了新的方向。其中,姜玉武教授指出,提升Drav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需求满足程度,要从早期诊断、持续的治疗、可持续的照顾三个方面努力,可探索的空间还有很多,如在全国三四线城市尽快普及疾病,进一步缩短诊断时间等。其次,要坚持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控制发作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最后,只有涌现了更多的治疗药物,患儿才能真正的扭转这个局势。 新角度:价值共创产业引领 11月5日下午会议的上半场由深圳市儿童医院廖建湘教授主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儿科和神经病学副教授Kelly G.Knupp做《最常见的遗传性癫痫:新型治疗方法》分享,重点介绍了Dravet综合征基因疗法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同时明确了,基因疗法的潜在风险及下一步研究的基础与方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卫平教授做《癫痫持续状态急救与地西泮喷剂临床研究进展》分享。一项针对癫痫发作患者的实验结果显示,地西泮鼻喷可能减少癫痫复发,间歇性使用地西泮喷剂可能延长患者的癫痫丛集间隔。这表示院外给药控制癫痫发作给患者带来收益,也将是未来控制癫痫发作的一个趋势。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科Cecil Hahn教授做《Soticlestat(TAK-935)临床治疗进展》。Hahn教授的研究表明,Soticlestat在临床研究中表现了良好的耐受性,在惊厥缓解者比例中也看到了不错的数据,数据显示受试者的惊厥发作次数减少了50%以上。据悉,TAK-935在国内已经进入临床3期,中国也有11个中心参加TAK-935研究论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秦炯教授做《司替戊醇辅助治疗儿童Drave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秦炯教授从Dravet综合征可用药物的困境出发,发布了司替戊醇和丙戊酸、氯巴占联合治疗相对生酮、迷走神经、溴化剂、单用丙戊酸、单用托吡酯、单用左乙拉西坦的效果和价值。一项回顾性研究也表明司替戊醇和丙戊酸、氯巴占的金标准疗法应答率为89%(受试对象89%的人发作频率减少了50%以上),不仅能提高氯巴占的血药浓度,或可一定程度降低氯巴占成瘾副作用。随着司替戊醇悬混剂的优先审批上市,患者的用药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茶歇过后,会议下半场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卢孝鹏教授主持。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儿科神经病学教授Rima Nabbout做《芬氟拉明临床进展》分享,Nabbout教授团队开展了0.2、0.4和0.6三种剂量下的芬氟拉明药物使用安全及副作用评估研究,收集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数据,通过对比后排除了用药心脏瓣膜的风险。该研究收集了常见不良反应之外,还关注了芬氟拉明对患者的社交、认知方面的改善。相对其他,芬氟拉明用药能减少强制发作概率,一定程度减少猝死风险,是国内患者未来可选新药之一。 卫材制药癫痫领域临床研究负责人Stella Ngo教授做《氯卡色林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分享,这个药物最早应用于治疗肥胖超重领域,被发现有减少癫痫发作的功能,并在斑马鱼实验中被验证,成为一款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2C(5-HT2C)的孤儿药。目前,诺华和卫材正在联合合作推进药物上市,未来还将在中国开展三期国际多中心研究。这款药物的上市也会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教授Harvey F.Lodish 教授做《罕见病患者家庭如何参与药物研发》分享。Harvey F.Lodish 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同时他也是罕见病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也是戈谢病患儿的姥爷。目前,他创办的第八家公司叫Tevard在关注Dravet综合征。他的介绍为罕见病患儿家长参与药物研发提供了勇气和启发。 美国Tevard公司生物科学Gopi Shanker教授做《tRNA技术用于Dravet综合征研究进展》分享。Shanker教授结合诺华研发经历,解释了Dravet综合征研基因治疗的主要模型。Dravet综合征如果借助传统的腺病毒载体,面临的困境是基因太大,运送到靶点位置的难度很高。而该团队革命性的使用作用于三个终极密码子的一致性tRNA 在实验阶段,观察到不仅增强后的外形大小一样,而且功能一致,对于我们功能表达非常重要并提高mRNA的含量。通过创新性的科技公司的2个革命性平台改善功能,增强了基因药物上市期待值。 爱尔兰爵士制药的Charlotte Nortvedt 教授带来了《大麻二酚用于Dravet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大麻二酚是一种天然提取物,因提取自容易制毒的大麻,从而有了比较敏感的身份。Charlotte Nortvedt 教授的研究从机制上证明大麻二酚没有成瘾性,且与其他广谱癫痫药物相比,大麻二酚适应症之一就是Dravert综合征。据悉,目前国内一些因癫痫引起的重症患者中,也尝试了大麻二酚使用,临床观察到该药具有很强的抗炎症作用。国外,大麻二酚口服溶液已批准应用于1岁以内的孩童,披露数据显示,药物的磨合期1个月左右就能达到理想状态,也表明了该药物很高的安全性。 随后,宜昌人福药业总工程师李莉娥、新疆特丰药业董事长助理云琦博士也为大家带来国产氯巴占和地西泮灌肠剂的安全性报告。 通过临床专家解读与药物进展介绍,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希望能促进临床诊疗与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为患者创造更有获得感、更有满足感的诊疗用药生态。 新希望:多方协作共创未来 在第一天的会议内容中,我们看到了医生的全力支持和企业的奋力研发。但作为患者家属,我们不应该只做等待者。疾病给我们带来了满身创伤,但光发泄情绪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平和说出需求,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抱怨药品不批准时,我们可能忽略了政府批准的前提是,企业来中国做注册申请;我们担心基因治疗即使有了也用不起,或者倾家荡产,但实际上,我们不是唯一的罕见病群体,我们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想办法,各地都在探索新模式,也有了非常有示范性的解决案例。如果参与到疾病中,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事情。 11月6日,大会立足“赋能患者组织”“支持患者家庭”,邀请了董咚、茅宁莹、刘军帅分别从患者社群现状、药品监管政策创新、和创新保障支付体系,3个维度,来系统为卓蔚宝贝支持中心赋能。香港中文大学董咚教授分享的《卓蔚宝贝护航调研结果》从患者调研数据为卓蔚组织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患者服务提供参考;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茅宁莹教授分享的《罕见病药品监管政策进展》从政策的角度为患者如何参与药物研发答疑解惑;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军帅主任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报告》为患者家庭负担如何化解提供路径。 同时,我们也结合Dravet综合征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4个主要的话题展开专家与患者代表的座谈。座谈由安徽蛋妈、北京蔚妈、北京甜妈、北京优优妈主持,话题包括照护经验交流、康复方法探讨、学校社会融入、成年患者转衔。 在照护论坛,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田小娟医生和儿童心理咨询专家孙蒨老师,与患儿家长代表壮壮妈妈、来自中国香港的Sally,共同围绕孩子的日常照护和社会资源支持、疾病日常管理、家长心理调适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给患儿家庭在今后生活中,提升心力、赋能疾病管理。 在康复论坛,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治疗师临床督导章志芳老师和北京慧慈健幼中心负责人辛晓迪老师,与患儿代表湖南新新妈妈、北京甜爸,共同围绕家长在康复中的参与、康复经验与体会及具体的运动、语言康复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帮助患者家庭做好共患病的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在求学论坛,来自北大妇儿、儿内神经病房赵雁萍护士长、北京培奇全纳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徐庆萍老师,与患儿代表乔妈、希希妈妈,共同围绕特校普校孩子上学情况、校内癫痫发作急救、家长如何做好家校融合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给DS患儿入学提供了指导和思考方向。 在成人转衔论坛,来自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总干事李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杨小玲医生,与患儿代表内蒙古昂沁妈、山东瑞妈,共同围绕大龄障碍患儿照护与职业康复、高能患儿社会支持性就业及成人转衔资料准备、患儿生育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让大家能做到对未来心中有数、努力有方向。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做公益伙伴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有意义的大会,12位来自美、加、澳、法、英等重磅国际嘉宾,与10余位国内领军专家共聚一堂,畅谈Dravet综合征领域的全球诊疗前沿与研究进展。他鼓励卓蔚宝贝支持中心继续发挥患者参与的积极作用。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姜玉武教授为大会做闭幕式寄语。姜主任表示,本届大会充分实现了“聚焦国际前沿,推动多方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目标。首届中国Dravet综合征家庭与专家国际研讨会为“Dravet综合征”家庭赋能,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代表了“Dravet综合征”国际研究水平。大会传递出积极信号,有力促进专家学者、科学家、公益组织、有责任的企业方、患者家庭相互连接起来,今后期待有更多患者家长敢于站出来,与相关方共同努力,治愈之路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阅读更多